第五十四章 大庆殿内 登基大典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五月二十七,在内侍的带领下我沐浴完毕便前往大庆殿准备接受登基大礼。大庆殿是皇宫的正殿,是皇宫内最为雄伟壮丽的殿宇,整个殿堂平面呈“工”字形,大殿有九间房屋组成,在边上东西二头各有五间挟屋,东西走廊各有六十间,大殿前面的台阶是沙坨,大殿后面有斋宿殿,宫殿阶前的平地广大开阔,可以容纳数万人,庭院还列置法驾仪仗,两座钟鼓楼互相对峙。将天子的车驾、仅仗全部陈列出来,也占不满整个殿庭。庭中有两座楼相对峙,称为“钟鼓楼”,楼上有太史局的属员测量检验刻漏。每一时、刻鸡人吟唱报时,敲一声鼓,于是就有一个穿绿衣服的人手执牙牌去奏报时辰。每到某一刻,就说“某时几棒鼓”,每到某一时,就说“某时正”。大庆殿旧名“崇元”,太祖乾德四年(966)重修,改名“乾元殿”,太宗太平兴国(976--979)、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因火灾而先后改名“朝元”“天安”,仁宗景祜年间(1034-1038),方改名“大庆殿”。凡元旦、冬至、圣节称贺大礼、册封尊号等都在此举行。
下午时分我便到达大庆殿后面的斋宿殿,根据惯例晚上我将在此歇息,待明日举办的登基大典,而此时我身边围着东宫侍卫、皇城司护卫、开封府府派过来的兵卒等众多护卫,从里到外把真个大殿护卫的连一只鸟也飞不进来。到了晚上,皇宫内殿除了仪仗和卫队之外,又用头戴镶着织锦边小帽、身穿锦络所缝宽衫的兵士,分别手执银襄头黑漆杖子的喝探兵士,十多人编为一队,聚集站立在一起,一共有几十队,各队中有一个人高声喊道:是与不是?众人答道:是。那个人又高喊道:是什么人?众人答道:殿前都指挥使童贯。各队轮流喝叫,不停歇。
同时又在宣德门外设置警场,担任警戒的禁军称为“武严兵士”。警场中设置画鼓两百面,号角的数目与之相应。那些号角都用彩帛做成像小旗尾一样的装饰物,系在上面。兵士都戴着小帽,裹着黄色刺绣抹额,身穿黄色刺绣宽衫,内穿青色窄衬衫。下午三时到五时分、三更时分,分别击戒严鼓。每次击鼓之前,先鸣号角:号角鸣罢,一个军校手执一根长而柔软的藤条,上面系着朱红色拂子,擂鼓者看着拂子,随着拂子或高或低的舞动,用鼓声的高低来应和拂子的指挥。警场是大宋帝王举行登基大礼前夕,在宫内大殿、太庙等处斋宿,设“夜警晨严”之制,由卫兵奏乐严鼓,警夜清场,谓之“警场”。也指负责警夜守鼓的卫士。拂子即拂尘。
而此时在大庆殿里头的钟鼓楼内的测验刻漏士卒,每一时、刻鸡人吟唱报时,敲一声鼓,于是就有一个穿绿衣服的人手执牙牌去奏报时辰。每到某一刻,就说“某时几棒鼓”,每到某一时,就说“某时正”。
测验刻漏就是观测检验漏刻,古代的一种计时器,壶底穿孔,壶中注水,水中立一有刻度的错形浮标,壶中之水浦漏渐少,箭上度数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古人认为漏刻的发明时间可追溯到传说的黄帝时代,“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春秋末期,齐国将领司马穰直在军中“立表下漏”以待庄贾,日中而庄贾违令不至,即被处死,可见漏刻在当时已有较为普遍的使用。在历史发展中,漏刻发展出不同的结构形制,所用工作物质有水、水银、铁丸等,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宋代以壶漏、香漏、晷表及辊弹漏刻为四大计时工具。司天机构使用的是水漏,这种刻漏制作精良,计量精密,代表着当时的最高计时精确度。每时、刻作鸡唱:每到整时整刻,负责报晓的吏人引唱报时。宋代十二时辰制,是将一天均分为十二个时辰,二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分别用子、丑、寅、卵、展、巳、午、未、中、西、皮、玄十二地支来合名。宋代百刻制,是把一昼夜的时间均勾分为一百等分,每份称为“一刻”。由于一年之中昼夜长短变化,宋代时时制“冬至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百刻计时制的原理就是在一昼夜中,把滴下的水量均分为一百个刻度的距高,以水流满一个刻划的时间为一刻。
宋代把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称为“鸡人”。宋代鸡唱由唐代鸡人发展而来,宋代太更局有“鸡唱三人”。唐代时有鸡唱词,五代逐渐废弃,止唱和音。北宋仁宗景德四年(1007),司天监上书请复用旧词,“送诏两制详定,付之习唱”。每当大礼、御鼓、登楼、入阁、内宴、昼改时、夜改更时,鸡人就会吟唱,如五更五点后发鼓时候的鸡唱词为:“朝光发,万户开,群臣谒。平旦寅,朝辨色,泰时听。日出卯,瑞露睇,祥光绕。食时辰,登六乐,荐八珍。禺中巳,少阳时,大绳纪。日南午,天下明,万物睹。日映未,飞夕阳,清晚气。晡时申,听朝暇,湛凝神。日入西,群动息,严肩守。”平常时改刻、改点则不用。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五月二十八早上,四香及众多侍女为我穿戴整齐礼服,在众人的拥簇下便来到了大庆殿门口,只见门口摆满了信幡、龙旗、相风鸟、指南车、木辂、象辂、革辂、金辂、玉辂等仪仗车辂,一直延伸到外面的御街,禁卫兵士装束齐整,精锐骑兵数万人,围绕在皇宫周围。信幡是宋代题表官号、用为符信,是一种用各种不同图案和颜色制成的旗帜。有青龙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黄龙幡,五幡齐全而以诏天下四方。龙旗是宋代大驾卤簿中的一种旗帜,宋初为隶属于前队殳仗中的仪仗,徽宗政和时期(1111--1118)从卤簿队伍中独立出来,组成专门的龙旗队,列于朱雀旗队后面。相风鸟也是亦作“相风乌”,是宋代天文气象中观测风向的仪器。常用作帝王仪仗,上载长竿,竿的末端雕刻乌鸦图案,垂鹅毛筒、红丝带,下承以小盘,周边绕裙,绣鸟形。指南车是大宋用来指示方向的车,相传为黄帝所创,后来东汉张衡、三国魏国马钧、刘宋祖冲之、后赵魏猛和解飞、后秦令狐生等均造过指南车。原本多为军事用途,自晋代以后,皇帝车驾录簿多用指南车为前导。纯木头本色,两边画青龙、白虎,四面西花鸟,重台,勾间,楼拱,四角垂香囊。上有仙人,车虽转西手常南指。木辂、象辂、革辂、金辂、玉辂既是天子五辂宋代帝王所用的物种车子。
而此时宋徽宗老爷子也在在众人的拥簇下满脸笑容的向我走来,后面便跟着众多的朝廷大臣,有太尉兼枢密院副使童贯、执政兼枢密院使蔡懋、太师蔡京、宰相兼门下侍郎白时中、执政兼尚书右丞宇文粹中、执政兼尚书左丞张邦昌、宰相兼中书侍郎李邦彦、检校太傅梁师成、执政兼御史中丞赵野、宰相王黼、蔡攸太保、威远节度使朱勔、太尉高俅、宦官谭稹、大内总管李彦等数百人。
宰相、执政官与百官都穿着礼法规定的等级服饰,而他们所戴的头冠各有品级。宰相、执政官、亲王加戴貂蝉冠,九梁,侍从官七梁,其余官员从六梁到二梁各有不同,御史和谏官貂蝉冠上增加离角。所谓的“梁”,指的是冠前额梁上排列金桐叶。所有官员皆穿峰红色艳服,镶着黑边,颈部根戴方心围领、内穿里衣,身系配玉,脚穿前部做成云头形快的朝靴,根据官品手执相应等级的简板。其余那些管事人员,全都头裹介帻,身穿红色袍服,也有等级差别。只有閤门、御史台的人加佩方心圆领。到殿内当值的人发给黄色方形号牌,其余当值之人发给黄色长形号牌或红色方形、长形号牌,每种号牌都有各自能去的地方。
蝉冠,是以貂尾和附蝉为饰的冠冕。最初为胡冠,以金铛和貂尾为饰,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时将其引入赵国,作为将士的冠服,因而属于胡汉文化融合的产物。秦统一六国时,采纳了赵国的这种冠服,并将其改制为以蝉纹和貂尾作装饰的帽子,成为皇帝近侍的专服,“貂蝉冠”因而得名。至汉代,貂蝉冠又被文人赋以雅致幽远的文化深意,被认为寄托着古代帝王对臣工精神境界和政治才能的诚勉和期待。此后,貂蝉冠一直被视为贵族身份等级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大肆滥用,极度混乱。隋文帝曾对官中穿戴貂蝉的制度进行整顿,严格限定使用范围。宋代貂蝉冠又称“笼巾”,属于除天子外级别最高的冠服。其形制在前代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宋代“招蝉冠”“船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横。饰以银,前有银花,上辍代帽蝉,左右为三小蝉,街玉鼻,左插招尾。”与前代相比,宋代穿蝉冠的装饰物更为讲究,蝉饰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四个,穿戴貂蝉的权贵范围也有所扩大,按照官品等领戴不同梁数的冠。
方心曲领:套在宋代朝服领上的饰件,上圆下方,形似瓔珞,是宋代朝服最为显著的特点。曲领,是附在领上的装饰带,一般以白罗制成,作为饰物佩带,附于衣外胸前部位,起到雍颈压领、平整衣领、端严有礼的作用。北朝至隋唐时期为半圆形,衬于内衣的胸前项下,使曲领部位丰满凸起。帝王及七品以上官员服中单皆用,在朝列位及举行礼仪大典时更需佩饰。唐代以后此领曾失传,宋代始将方心曲领制成项圈下垂方心式,上圆下方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
随着刻鸡人吟唱报时道:吉时已到!便听到周边响起了欢快而优雅的鼓乐声,我在内侍的引导下,在老爷子和百官的注视下便完成了复杂而又简单的禅位程序。随即便是鞭炮彻响整个大庆殿及皇宫内城,我便在跟老爷子一起来到大典门口,向殿内众人挥手致意,从此我便是这大宋的主宰人,望着大典内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不免升起了一种天下之大,唯我独尊的念想,此时此景值得一生去回味,同时也代表着老爷子彻底卸下了大宋目前这个千疮百孔的负担,而我正想利用这个机会置死地而后生,绝对不能也不会让靖康之难的历史悲剧重演。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