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鸭 > 水墨鄂州 > 第二十章:樊国留在鄂州大地上的制陶文化!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二十章:樊国留在鄂州大地上的制陶文化!

小说:水墨鄂州作者:取经滴兵字数:792字更新时间 : 2022-09-29 23:59:19
最新网址:wenxueya.cc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樊国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第一任国君因脱离九黎易帜有功,被当时的天下共黄帝分封到鄂州不过数十里的弹丸之地开始,其后历经十数任樊国国君的励精图治,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樊国的疆域领土和影响力已扩大到江汉平原及荆襄一带,面积横跨半个湖北数百公里。

可以说樊国樊氏一族在鄂州生活将近数千年之久,在这一千年的时间里,其成为了当时鄂州最原始的开发和建设者。

比如现在在鄂州仍然还在叫响的“樊湖”、“樊川”、“樊口”、“樊山寨”,都是他们最原始居住区域,和练兵贸易商业区。

尤其是继承了部分九黎文化的樊国和三苗国当时在长江中游一带是发展水平最高的,  当樊国分封到鄂州之后,  自然促进了当地的原有文化不断向前奔跑。特别是从樊国留在鄂州大地上诸如樊山寨、樊口等代表性比较强的地标建筑来看,当时的樊国确实已经拥有了一定区域影响能力,因为城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一个地区文明初现的重要标志,预示着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私有制与阶级的确立,战争与强权的形成。

这一点可以从近些年鄂州及周边城市出土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可以佐证,例如位于鄂州市何桥村吴家大湾西北50米的吴家大湾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铲、锛和陶片。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有弦纹,器形有盆、罐、鼎等。属石家河文化。

据资料记载,尧舜时期生活在长江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种植多为水稻,且种植方法一般先是用石斧砍去杂草树林,放火烧光,放水浸泡腐烂,产生肥力。水退后用石铲、石锛(类似今天使用的锄头或十字镐)翻松土地,点播种子,这就是所谓“刀耕火种”的由来。

其次,位于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孙彭村的城子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高出四周约5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出土遗物丰富,以泥质红褐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夹砂红陶,器形有鬲、鼎、敛口钵、罐、瓮等,器表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弦纹、篮纹等。

再次,位于鄂州市华容镇熊嘴村高老屋南50米的和尚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2·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5米。采集有石斧、铲、锛、凿和陶片。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灰陶、黑陶亦占一定比例,有少量蛋壳彩陶;纹饰有弦纹、戳印纹;器形有高圈足杯、敛口盆、敛口钵、罐、折沿罐、鼎及器座、纺轮等。属屈家岭文化。

最后,位于鄂州市太和镇谢埠村金盆垴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面积约4800平方米,文化层厚4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钺、锛、凿、铲和陶片。新石器时代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有弦纹、戳印纹,器形有鼎、杯及纺轮等;属石家河文化。

出土的这些陶器器类虽然都比较简单,基本都是以圜底器为主,这可能是当时制作技术比较原始,均为手制,因此产出东西呈现出简陋、古朴之气,造型不甚规整,器表凹凸不平,口沿波状起伏。

另外通过对较小的器物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直接捏塑成形,而较大的器型则采用泥片筑成法和泥条筑成法,器表常见修饰时留下的刮削、抹平、打磨的痕迹。且陶器多饰以红、褐、灰三色,以褐色为主;多有纹饰,素面陶较少,纹饰主要为绳纹,另有刻划纹、篦点纹、锥刺纹以及镂孔和花边,有少量红、黄、白等色陶衣;陶质以夹碳陶为主,也有少量的夹砂陶和泥质陶。总的看来,城背溪陶器呈现出一种原始、古朴之风。

还有从陶器上匠人们在上面塑的人物及动物,可以看出当时樊国民众对陶器制作的手法相当娴熟,且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意趣盎然,表现出当居住在鄂州的先人们不仅拥有高超的陶塑技艺,还是一群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反映出了高超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华夏文明原始艺术的精华。

总之,生活在鄂州的先人们,靠着自己的勤劳,不断的开垦荒地,不断地增加粮食产量,完成了社会财富的原始积累,并为后世称雄称霸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