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苏轼的官二代朋友们
熙宁三年(注意这一年份被贬贬谪的人次数),曾巩准敕通判越州。
临行前,馆阁里的同舍按惯例要设宴相送。宴席上,众人分韵作诗(苏轼也好这个),苏轼分得一“燕”字。
在苏轼的“燕”字为韵的诗中,有一句“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此句被后来的变法官员定为讥讽当下朝廷的官员多是些刻薄之人,都是议论褊隘,聒噪如蜩蝉鸣叫之人。还有“安得万顷池,养此横海尯”句,被定为是借此来比曾巩的才华横溢,真是与不喜欢曾巩文章的皇帝佬儿作对的节奏啊!
在王安石正在大张旗鼓地变法之际,我们的文坛领袖在干什么呢?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曾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类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后世的元、明、清各代。
正是由于欧阳修那堪为人师的道德文章,才有了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才有了曾巩、曾布兄弟昆仲,才有了“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欧阳修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
熙宁三年,欧阳修被除任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辞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
这一年的九月七日,已改名“六一居士”的欧阳修专门做了一篇《六一居士传》的散文,将自己置于自己的藏书一万卷、收集收录的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文字一千卷、一张琴、一盘棋棋、好酒一壶酒五种外物之间,成为了“六一”。
作为苏轼人生的伯乐与文友,苏轼自是有感而发,遂在文后又补充了一篇《书六一居士传后》。
身处晚年的欧阳修感到自己长期被官场拖累已觉很苦了,而且还有很多忧患缠身,被这五种物品吸引可以使精神得到安逸。有人认为欧阳修这种选择是“无道”的,也就是非有道德修养者的选择。苏轼开篇即表达了他的鲜明观点:“居士可谓有道者也。”这无疑与苏轼崇尚的庄子思想是合拍的。
苏轼、苏辙是欧阳修知贡举时选拔于前列的,苏轼尤其受到欧阳修的推重。
苏轼同样很敬重欧阳修,他曾评价老师欧阳修的诗文“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因此,这篇序文可以说是“不能不为之”的“有为”之作,观点鲜明,感情真挚,议论精辟,具有情理兼胜的特色。在对欧阳修的高度评价中,渗透着苏轼自己的忧世之心和为文之见。
六天后,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曾公亮被罢免。
左仆射,唐宋左、右仆射均相当于宰相之职。元丰五年(1082)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均为宰相,此例在宋以后被废除。奇妙的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政权又曾回光返照地设置过仆射一职。
曾公亮与前面所说的曾巩、吕公著一样,都是标准的官二代。
曾公亮出身晋江曾氏,父亲是曾会,当过刑部郎中,自己的儿子曾孝宽又当上右丞相,到了南宋又有曾怀、曾从龙等人位极人臣,一家子共出了四位宰相一位状元,人称“曾半朝”或“一门四相”。
曾公亮的人身履历中有这样的头衔: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还有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头衔——军火家。
历史巨著《武经总要》是一部国防军事的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世界上第一支“火药火箭”,还记载了我国制成的第一批军用火器。
《武经总要》为中国和世界的火器发展史和军事技术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成为世界上许多研究兵器的史学家的珍贵资料。《武经总要》的记录,充分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火药和首先使用火药的国家。《武经总要》记录的火药配方,证实我国发明火药起码早于欧洲300年。
就是这样的一个宰相,也被年轻的苏轼批为“不能救正朝廷”。原来,想当初老曾曾向朝廷推荐过王安石,认为此人可当大任。等到王安石窜上来与自己同朝执政时,才发现这小子还挺会来事,不经意间已经坐大,把神宗小皇帝弄得团团转,使之时常在背后助力自己将意见不和者逐出朝廷而外任。
面对苏轼等朝廷官员的责骂,老曾常常仰天长叹道,皇上如今同王安石如同一人,此乃天意啊!
此话传到了王安石的耳朵里,王安石丝毫不念当年的提携之恩,以曾公亮与自己的政见不尽相同,而数度在神宗面前加以无情的毁訾。
无限的悔恨,致使曾公亮数度向朝廷乞求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但神宗总是挽留而不放。
直到有一天,老曾抱着风烛残年的身躯继续上朝发挥余热时,失足跌倒在地(足跌,仆于地上),乃告病再次乞求致仕,朝廷上只好听任其致仕并告老还乡。
从治平四年九月拜相以来,我们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曾公亮同志前后干了四年的宰相,用他那丰富的军火知识与军火家的远见卓识,将前人有关研制火药、火器的经验,总结、整理写出的,全书共四十卷,为我国火药应用于军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拓出来光明的道路(这情节有点穿越)。
在苏轼的朋友圈中,还有一位官二代钱勰。
钱勰,字穆父,杭州人。吴越武肃王六世孙。官至朝议大夫,熏上柱国(功勋的荣誉称号),爵会稽郡开国侯。其文章雄深雅健,作诗清新遒丽。擅长书法,正书师法欧阳询,草书则造王献之阃域。
钱勰任如皋县令时,恰逢当地爆发蝗灾与旱灾,而泰兴的县令却欺骗郡的长官说:“当地没有蝗虫。”
不久,蝗虫逐渐成灾,郡长官责问,泰兴的县官无言以对,于是说县里本来没有蝗虫,大概是从如皋飞来的。于是下公文给如皋的县官要求捕捉蝗虫,不能让它危害邻近的地区。钱勰拿到公文,就在对方公文的末尾写了首诗回复他:“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不一会儿,回信到后,县内无不为之绝倒。
据北宋张耒撰《明道杂志》载:尹京,为近时第一。余尝见其剖决甚闲暇,杂以谈笑诨语。而每一顾问,胥吏皆股栗不能对。一日因决一大滞狱,内外称之。会朝,苏长公誉之曰:“所谓霹雳手也。”钱穆父钱曰:“安能霹雳手,仅免葫芦蹄也。”这里的“葫芦蹄”代指糊涂,而“苏长公”乃苏轼也。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文人气息的人,与苏轼能玩到一块是再正常不过得了。
九月十八,钱穆父进京试贤良方正科对策后,将要归家时,被苏轼留了下来,苏轼要置酒慰劳一下这位吴越武肃王之后。在酒席上,苏轼要求举令为文,当时钱穆父得到的傀儡是除以镇南军节度使制,就唱了两句令:具官勤劳王家,出入幕府。苏轼听后,大加欢赏,大概是觉得世上的傀儡大都出现在帝王的幕府啊!
就在此次的试策后,本来小钱能中个密阁选等官职,但是由于王安石十分厌恶时号“三孔”(孔文仲与其弟孔武仲、孔平仲皆有文名,合称“三孔”)之一的孔文仲的策文,于是上书神宗,将这种贤良科试策考试给取消了。所以,满腹才学的钱穆父就只能落第了,好在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最终被以荫补官知尉氏县。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老表滕元发,也是苏轼朋友圈里的星标好友。
滕元发,原名甫,字达道,浙江东阳人(现东阳市吴宁街道滕宅街人)。老滕是范仲淹之父范墉的外甥,性豪爽,不拘小节,自幼能文,与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一同学习,在科举考试中两中探花,三次担任开封府尹。老滕先后曾在郓州、定州、青州、应天府、蒲州、邓州、安州、筠州、梅州等地任职,迁延地方十年。还镇守过边关以拒西夏,威行西北,号称名帅。
滕元发后任开封知府,断案如神。但因敢于冒犯皇亲国戚,曾两次被免,继而又复任,前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三次担任开封府尹(包拯干了两任),可以说算是与包拯平起平坐的人物。
这段时间,老滕自郓州改知定州,回京城述职来了,来了之后还与苏轼有过短暂的相晤。滕元发大苏轼十七岁,但与苏轼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代沟,苏轼一生中光给滕元发写过的书信就有六十八封之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