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清廷使者
朱由崧把马士英写给他儿子马锡的保命信,随手放在御案上。
马士英策划操江提督田仰扣了前线大军粮草,逼迫得刘孔昭带兵进京作乱,然后再联络方国安等人从浙江带兵进京。
这次马士英不但把江南刘孔昭这些勋贵,还有浙江一带像谢三宾这种有野心官员士绅,以及那些不安分的卫所军头全部一次性聚齐了。
朱由崧也彻底的感受到了江南勋贵们、和官员士绅们对他这个皇帝的恶意。
这些人聚齐在一起叛变,可以说是给了清除他们一个非常好的理由。
朱由崧正好借此机会,一次性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势力一扫而空,这对他接下来的政令改革,还有对掌控朝政和地方有利无害。
从这也看出来了,大明朝的诸多弊端,不只是朝廷官僚,还有就是这些勋贵。
大明这些勋贵们,祖上立了功,那些后人们在这近三百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直接继承爵位享福,比起宋代的恩荫制还要恶心。
北方的勋贵都差不多死完了,剩下的这些南方勋贵,他们心里只有自己的那么一点利益,完全没有半点家国情怀。
再结合正史上他们集体投降满清的事件,朱由崧清除他们没有半点心理负担。
但要说马士英完全是为了他朱由崧着想,就是骗鬼了,从他提前让长子马銮和心腹出海逃命,做了两手准备就可知。
马士英已死,他的是非功过,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马锡对他来说就并不重要了,将他交给锦衣卫处置,是朱由崧没心情去处理他这种小人物。
把马锡丢到锦衣卫里去,看看陈明遇会如何对他。
现在执掌锦衣卫南镇抚司的冯可宗背叛,才是糟糕的事。
朱由崧想起自己刚来这里时,冯可宗是他接触最早的一批人。
他把冯可宗调去锦衣卫南镇抚司,可以说是对他的一种信任,谁知道冯可宗居然会因为忌妒陈明遇,而觉得不公平,心生不满叛变。
锦衣卫是天子亲军,但是他的权责范围太大了,朱由崧不是不相信陈明遇,而是因锦衣卫这种机构,没有半点制衡是不行的。
任何事都没法考虑的十全十美,锦衣卫有人制衡,才可以让它存在的更加健康的合理,不至于失控。
现在叛军首脑几乎都被抓了,其他普通叛军士卒也已经被控制。
就等锦衣卫审问出结果和问罪了。
忙完这些,天都快黑了,朱由崧赶紧回后宫,先向皇太后邹氏请安,然后就去看他的几个孩子。
前一陈子刘孔昭带兵围逼后宫,宫中的几个女人可是吓坏了。
当那些叛军说朱由崧驾崩于前线战场时,他们可真是吓哭了。
朱由崧宽慰了她们一番,然后就想逗弄一下几个孩子。
两个小皇子出生,他却没在皇宫,如今都快半岁了。
大儿子冬生已经有九个多月了。
三个小家伙都已经认得人了,看见朱由崧要来抱他们,个个哇哇大哭,非常的不情愿。
朱由崧见他们都不愿意让自己抱,虽然知道这是小孩子怕生,但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失落的。
朱由崧轻轻的弹了弹冬生的小雀雀,笑道,“小东西,我是你老子,抱一下就哭了。”
try{ggauto();} catch(ex){}
王芷娘抱着东生,笑道:“皇上,等过几天,冬生和您熟了,说不定要赖着你抱呢。”
后宫的几个妃子,都是初为人母,变化很大,脸庞光洁,里面的血色,洇出来化为红晕,带着那股妇人独有的风采。
晚上朱由崧宿在钟粹宫,看着王芷娘那红润的脸蛋,光洁的脖颈,想来通身都是个光洁。
朱由崧浑身一阵火热。
这一夜,两人如胶似漆,相互深入了解了双方的相思之苦。
第二日,朱由崧神清气爽的去了武英殿。
几个内阁大臣已经在等他。
他们这次要讨论很多事,商量如何让操江水师运转起来。
刘孔昭等人叛乱还在审讯,但是操江水师不能废了,江南水运是很重要的,关系着大大小小民生物资调运。
朱由崧提拨刘文秀、曾英和杨展三人为都督同知,分管江南各处漕运。
这三人都是知晓水师,且懂水战的。
朱由崧让他们先熟悉江南水路,再慢慢的转成朝廷水师,将来甚至走向海外。
还有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建奴鞑子,这次多尔衮南下可是没有占到半点便宜。
朱由崧是想先停下来发展一段时间,但这种话他这个皇帝是不会直接说出来的。
接连的胜利,让大家对赶走建奴鞑子充满了信心。
黄道周说道:“陛下,秋收后,我们当挟胜提兵北上,彻底的光复神京。”
黄道周的性格可以说是非常刚硬的,这也很符合历史。
黄道周在隆武朝十分窘迫的时期,毅然坚持北伐,结果四战四败,连福建与江西的跨境线都没走出,就被清军灭了。
左懋第摇头反对,“现在还未到北伐的时机,我们在南方坚守,以逸待劳,粮草军需物资运输,靠着江河漕运,这几仗下来,都已耗费国库殆尽。”
“如果跨过黄河北伐,那军需物资致少得翻数倍都不止,我们当建军储仓,囤积满物资,再兴兵北伐。”
黄道周似乎很不认可左懋第的说法,“如今建奴数仗皆败,怎可错过这个挟胜而战的良机。”
朱由崧是认可左懋第的说法的,这个黄道周把北伐太理想化了。
现在秋收税赋都还没出来,刚打完的仗赏功都还没发下去,就要兴兵北伐,士气怎么可能旺盛。
士兵是人,有情绪,又不是机器。
袁继咸赞成打一半留一半,就是把山东或者是陕西先拿过来,对清廷形成左右夹持之势。
朱由崧说道,“这样吧,先把将士们的军功赏赐统计发了,至于兴兵北伐一事,秋税没到,也急不来,咱们多听取前线阎应元和朱大典的意见。”
明朝自从以文御武后,军事上很多都是文人说了算,朱由崧觉得这是很不可取的。
打仗最起码得结合前线带兵武将的态度和意见才是吧。
朱由崧看向钱谦益,说道,
“现在还有一个当务之急,就是稳定人心,科举考试不能再拖了,你们先去商量一下。”
几位阁臣齐齐应道,“遵旨。”
这时北方清廷派来了一支使团到了应天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