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鸭 > 唐朝贵公子 > 第六百零四章:千秋彪炳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六百零四章:千秋彪炳

小说:唐朝贵公子作者:上山打老虎额字数:2809字更新时间 : 2021-09-26 02:56:57
最新网址:wenxueya.cc

陈正泰的话,是有道理的。

李世民颔点头。

他显然对此感同身受。

高句丽数百年来,不断的壮大,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中原王朝,不是没有对它进行过攻击。

不知多少雄主,动过与高句丽的战争。

而这些战争,无一不是没有达到最终的战略目的,即便在战术层面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可总体而言,都失败了。

此次李世民亲征,对于这一点,也格外的印象深刻,他终于知道隋炀帝为何失败了。

此地远离中原的核心区域。

格外的寒冷,气候很恶劣。

最无语的却是,辽东郡倒也还好,可这高句丽的疆土,却是因为千山山脉,将辽东和高句丽的腹地乐浪郡一分为二,这就导致……它的腹地易守难攻。

不只如此,此地因为地处偏僻,民风彪悍,一旦动战争,便可征无数的将士。

可怕的是……这地方虽然苦寒,可是地里却还是能长出不少的粮食来的,有了粮食,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口。

一般情况之下,苦寒之地人口都稀少,无法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不过是一群松散的部族。

天气恶劣的地方,民风固然彪悍,可往往是一马平川之地,一旦用兵,可以很快结束战争。

而这地方,偏偏大山纵横,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于是这就变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地方偏僻,对于任何一个王朝而言,对其动战争,就免不得花费巨大,而且补给线过长,可偏偏对方可以借助大山和大河来守,坚壁清野,可以生生将你耗死。

山多的地方,往往人口稀少,问题是这高句丽的人口还真不少,足以征数十万人进行大规模的作战。

这就意味着,你远征的军队规模,还得比它更多,这就更让补给变得困难。

当初隋朝动战争,第三次征高句丽,居然出动了百万大军,当然,这百万大军,其中有八成都是用来维持补给的民夫,想想看……这等于是你用十倍的资源来和高句丽进行消耗战。

是谁都受不了啊。

“军事上无法征服。”李世民笑了笑道:“真是一语中的啊。”

“所以……”陈正泰接口道:“必须对高句丽进行的乃是经济战。”

“经济战?”李世民虎目微微一张,道:“你所谓的经济战,便是卖重甲?”

“当然。”陈正泰颔:“高句丽的长处就在于防守,对于面对我大唐,他也只能防守,利用他们的地里,利用大唐无法维持千里长的补给线,他只要与大唐一城一池的进行拉锯战,借助着凛冽的寒冬,便可将我唐军耗死。所以……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他们的战略。可是他们的战略……怎么可能轻易改变呢?一个人守在城中就可以退敌,那么为何要出战?”

李世民若有所思,攻安市城的时候,李靖就遇到了这么个问题,对方偏不出战,你能奈我何,笨蛋,来打我啊。

陈正泰接着道:“儿臣听闻过一句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过这话改过来,就是它的军队基础,其实才是确定对方战略的根本。若他们多为步族,善于步弓,国中的所有钱粮都花费在了修补城墙,加强防务之上。那么……一旦唐军来了,高句丽势必要坚守。可若是……让这高句丽人……花费巨大的钱财购买了大量进攻的武器和甲胄呢?倘若让他们从步兵变成了骑兵呢?”

李世民顿时意识到了什么:“对,这是关键。”

陈正泰笑了笑道:“儿臣的重骑,消灭了侯君集的精锐之后,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此战之后,势必震撼天下,高句丽人不可能不会派人打探。当他们确定这重甲的防御,比城墙还要坚固,进可攻退可守的时候,怎么可能不动心呢?高句丽人对于大唐历来恐惧,在这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如何不会尝试,也考虑拥有这样的百战精兵呢?正因为如此……儿臣便派人与高句丽人进行接洽。”

李世民一切都明白了。

这是抓住了对方的心理。

李世民此时倒是想到了一个问题,略显好奇地道:“只是高句丽为何买了这么多副重甲?”

“因为接下来就是利诱了。”陈正泰笑道:“其实起初高句丽人并不想买太多的,不过当儿臣将价格报过去时,他们却动心了,因为价格实在低廉,就好像……促销一样。当你本来准备好了买一万副甲胄的钱,却现这钱可以买三万副,你会不会想,这么的便宜,我该多买一些?”

顿了一下,他又道:“这里面嘛……有便宜不占是笨蛋嘛!”

李世民哭笑不得,他认真的想了想,觉得若是自己的话……还真有可能也是会多买的。

这倒不是李世民没有大局观,而是任何人都可能没办法拒绝这么个诱惑。

这不是智商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

陈正泰接着道:“除此之外……儿臣还进行了折扣的营销,若是陛下现这三万副甲胄的钱,若是在添一点,就可以买五万副,陛下会怎样呢?”

李世民:“……”

“儿臣为了经略高句丽,实则是在做亏本买卖啊,几乎是半卖半送的,将这些甲胄……送到了高句丽人的手里了。而高句丽人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实际上……从物质的价值上来说,他们确实没有吃亏,毕竟……这些甲胄,用他们的买的价钱,就算是买多少副都没有吃亏。高句丽虽不缺生铁,可这样的好钢,哪怕是将甲胄直接熔炼了,去打制成农具,也是赚的。这高句丽人,怎么可能不咬咬牙地将这些甲胄买下来呢?”

李世民叹了口气,忍不住道:“只是……倘若他们当真打制成农具呢?”

“舍不得。”陈正泰很认真的道:“理论上这个方法行得通,可如此精美的甲胄,没有人会舍得那样做。再者说了,大唐进攻高句丽的传闻,已经越来越多,这高句丽不得不防范。手里有这样的甲胄,怎么可能用在农业生产上?此时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硬着头皮操练出一支和大唐一样的重骑,试图依靠这甲胄来制胜。何况河西之战已经证明了这样甲胄的重骑可以纵横天下。在如此巨大的诱惑之下,高句丽人怎么可能不尝试呢?”

“只是陛下啊,天策军的重骑,之所以挥出十成的战力,这并不只是因为拥有了甲胄这样简单。而是因为,天策军建立了一个有效的补给体系。如此沉重的甲胄,需要孔武有力的人来穿戴,而孔武有力的人不是凭空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士兵需要日夜的操练,可日夜操练,也不是残酷的对待将士,而是需要一个机制来保障将士们能够随时摄入丰富的营养!”

“当初一千重骑,每日在军中,便要消耗十头猪,一头牛和十只羊,不只如此,还有大量的粮食、羊奶、鸡蛋……这些统统都是钱。人要吃粮,马也要挑选骏马,为了挑选可以承载天策军重骑的骏马,几乎这天策军军营中的每一匹马,都是从牧场里千挑万选出来的骏马,要达到这样标准的马,本就是百里挑一。骏马到了军中,还需要小心的饲养,给它们供养精饲料,如若不然,没办法保持他们的马力不会衰竭。这上上下下,别看只有一千重骑,一日的花费,就在千贯以上了。”

“可高句丽……凭什么能养得起五万重骑呢?这就逼迫着他们,在意识到唐军可能兵临城下的时候,不得不想方设法地搜刮更多的钱财,于是横征暴敛,大失人心。”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战……

李世民骤然明白了。

难怪他沿途过来的时候,这些高句丽百姓,个个都对他带着巨大的好感,而对于高句丽王,视其为暴君。

一切……此时已是豁然开朗了。

高句丽人获得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东西,若是将这些花了大价钱的东西丢到一边,那么便是巨大的损失。

可若是他们决心组建重骑,那么势必需要无数的钱粮消耗,若是不进行横征暴敛,是根本无法缔造出重骑的。

此地本就苦寒,而高句丽朝廷一味督促各郡和各州县缴纳钱粮,地方上的父母官为了完成朝廷的任务,也势必要穷凶极恶。

于是……百姓困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可换一个角度来说,高句丽朝廷可以选择放弃吗?

显然……他们已经无法放弃了,他们手头的资源只有这么多,要对抗唐军,不可能将这些甲胄弃之不顾,他们也没有多余的财力,重新去修建城墙,重新去加大各地的卫戍。

毕竟,他们购买甲胄的成本已经付出了。

哪怕再吃力,也没有回头之路可走了。

李世民不禁开怀大笑道:“卖给他们甲胄之后,高句丽的人心,便尽都归我大唐了。”

“正是。”陈正泰笑了笑道:“当然,还不只是如此的,这高句丽人……千辛万苦的建立起了一支重骑兵,可又如何呢?陛下,重骑乃是进攻型的军马,而非是防御型的军马啊。高句丽人将一切的资源都堆砌在上头,难道让这些将士穿着这笨重的甲胄,在城墙上防守吗?陛下,若是如此,那么这高句丽人就是傻瓜了,因为………高句丽人军队形态已经改变了,那么相对应的,他们的战争形态也将大大的改变。”

李世民脑海里已经开始想象着,一群笨重的士兵,气喘吁吁的站在城墙上,那滑稽可笑的样子。

这样的重骑,只能配合战马进行作战,而骑兵……历来是野战之王,可将骑兵配置在城中来进行守城,这是恒古未有的事。

陈正泰接着道:“也正因为如此,儿臣带着天策军抵达了仁川之后,便果断的选择了以逸待劳,这是因为……那高句丽人一定会对仁川进攻!在高句丽人的预想之中,他们的重骑,在辽东的平原上,一定能挥巨大的作用。只是……儿臣的偏师在此,一直威胁着他们王都的安全,为了防范于未然,势必要先击溃儿臣的天策军,而后……再将这些重骑调往辽东,与大唐的主力进行决战。”

“儿臣深信他们会进攻,倒不是儿臣神机妙算。而是因为……高句丽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他们的军队配属,已经决定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

李世民赞赏地看着陈正泰,点了点头,不免感慨道:“确实如此,料敌先机,看上去玄而又玄,可实际上……不过是知己知彼,便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已。只是……这么多的重骑,只怕也很难对付吧。”

陈正泰则是微笑道:“其实他们的重骑,能挥出来的战力,至多两三成而已。和能挥出十成战力的天策军而言,可谓相差万里。而且重骑最厉害之处,就在于刀枪不入。这是重骑最大的优势,可若是……一旦能够击破重骑的甲胄,那么重骑其实它的优势,反而就变成了劣势了。因而儿臣这些日子以来,一直都在做的工作,都是针对重骑,研出可以破甲的火枪。这些工作,二皮沟一直都在做,对步枪进行了大量的改进,经过了许多的实验,最终大量的生产出来。可以说……现在天策军步兵所装配的火枪,都是为了对付重骑进行生产的。”

此时,李世民一切都明白了。

这叫有备对无备。

人家陈正泰在打算给高句丽卖重甲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准备好了克制重甲的方法了。

这一点,想来那高句丽君臣们是一定没有想到的。

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天坑啊。

而这些高句丽人还傻傻的欢天喜地的上赶着跳进去!

其实重甲属于优势非常明显,而且缺点也十分明显的兵种,可只要它的优势在,在战场上它就是无敌的。

而一旦这个优势荡然无存,那么无数的缺点也就暴露了出来。比如补给困难,比如笨拙,比如冲刺的速度远远不如轻骑。

一旦能够破甲,那么重骑就远不如轻骑兵,甚至成为了一个个步枪手们的靶子,随意便可射杀。

想到这些,李世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道:“环环相扣,原来如此。朕当初竟还以为你为了钱,而做出胆大包天的事,想不到竟是因为如此……”

陈正泰不由苦笑道:“儿臣真是冤枉啊!儿臣当初向陛下做出许诺之后,这半年来,无一日不在为了破高句丽而绞尽脑汁。只是有些事,不便为人所知而已。不过……若是能拿下高句丽,即便儿臣被人冤枉,被人所不理解,儿臣也只好甘之如饴的承受了。”

见陈正泰一副委屈的样子,李世民心里反而有些自责起来了。

论起来,他的确不是没有怀疑过,倘若当时……他当真听信了那些陈正泰里通外国的话,下了什么无法挽回的旨意,只怕要后悔终身了。

李世民便道:“你历来忠心,这一点朕岂有不知?朕自不会疑你,你尽管放心。不过这此后……天策军迅速破了国内城,又是什么缘故?”

陈正泰道:“这重骑兵,乃是高句丽花费了无数的钱粮打造的,因而十万高句丽精锐一旦被天策军击溃,高句丽定然大为震惊。这个时候,儿臣便迅速让天策军随水师的海船北上,在国内城百里之外的港口登陆,先用火炮,一日之内,夷平了国内城作为门户的一处军镇。而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国内城城下。”

“这个时候……其实国内城内外,已是慌乱成一团了,只需要儿臣临门一脚,他们自是乖乖乞降。当时儿臣预料的是……这一切的行动都必须快速,决不可让国内城心理上接受这一场大败,也不可让他们重新组织抵抗,只有迅疾如风,方才令他们彻底丧失顽抗之心。”

“这国内城一降,儿臣入城之后,就立即开仓放粮,解散当地征募来的壮丁,而后……分他们钱粮,让他们安心回家生产。又勒令天策军秋毫无犯,这人心只要稳定下来,王都也易手了,那么这高句丽……便再翻不出什么浪来了。”

李世民听着目光亮,不断点着头道:“朕本以为你只是一支偏师,还想着由李靖为辽东总管,朕御驾亲征,令你负责骚扰和牵制高句丽军马。朕当初还预想朕与李靖,能一路势如破竹,而后灭亡高句丽。可哪里知道……你这偏师,反而立下了这灭国之功。使我大唐自此……再无外患。朕这悬着的心,也算是放下了,就算现在故去,也不失千秋彪炳,文治武功了。”

说到这里,李世民深深地看着陈正泰,眼中不无欣慰,笑着道:“你立下如此大功告,你来说说看,朕该如何赏赐你?”

…………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