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鸭 > 晚明霸业 > 第八百二十一章 宗法2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八百二十一章 宗法2

小说:晚明霸业作者:渤海郡公字数:1937字更新时间 : 2021-11-07 00:08:28
最新网址:wenxueya.cc

第八百二十一章 宗法2

如今的徐梁,身为君主,一举一动都对天下产生莫大的影响。

因为他放开了对设立祠堂的限制与保护,又相应的降低了门槛,许多大宗族甚至因此分裂而出来许多新的小宗,自立祠堂,玩开枝散叶去了。

一些在当地缺乏底蕴的家族,也能够借此机会立了祠堂,开宗续谱。这些人自然也都成了《宗族法》的坚定支持者。

唐太宗行科举而自得:“天下英雄皆入我彀中。”

徐梁此时才真正感受到,原来“坑”也是能大受欢迎的。

此举虽不是推恩令,却胜似推恩令。

在一片称颂声中,徐梁的车驾终于缓缓前行,离开了任丘县这个特产苇席的地方。

除了意外地收获了一批苇席之外,徐梁也知道了有人要垦荒白洋淀。

这种垦荒一般被当地官府支持,也是朝廷增加田税的重要途径,但既然此地有展第三产业的机会,自然要在政策上有些偏斜。

“开林垦荒与填湖开地都是好的,”徐梁充分肯定了农民的拓展意愿,“但是天下生态,不能光有农田,一样要有湖泊湿地来分水蓄洪。现在为了几亩好地把湖填了,以后受了灾再要改回来就难了。

“大理寺正好考虑一下,如何出台一部《皇明自然环境保护法》,粗略有三点:可以开山,不可毁林;可以垦荒,不可填湖;可以狩猎,不可令其绝种。”

如今粮食异地供给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即便四百年后华夏大地人口十数亿,主要的产粮区也才五个。以现在大明的人口,即便根据太祖开国时的八百五十万顷来算,配合外购的粮食,也足够所有人维生。如果按照万历年间的统计,全国耕地在一千一百余万顷,那么更不至于出现饿殍遍野的情形。

关键在于歉收、绝收,以及分配不均。

徐梁决定从影响最大的“分配”上下手,对于新开田土也就不甚上心了。如果分配问题不解决,哪怕开再多田地,也会有人饿死。现在这样还可以让更多的人进入服务业,让商品流通更加便捷,加快资本累积。

“陛下,天下承平,人丁日多,没有足够的田亩如何养活人口?”

“天下太大了,有得是地方给百姓种地收粮,何必要破坏祖宗留下的青山绿水呢?”徐梁话中有话。

一旁的梁子墦突然想起自己说过的安南、占城之粮,心中一动,暗道:莫非陛下真有外拓进取之心?到时候做个天高皇帝远的百里侯却是不错啊!

“皇帝带兵南下了,再不动手可就晚了!”一个焦躁的声音在空荡的地穴中振起回声。

“消息确凿么?”另一人问道。

“怎地不确凿?真人都见过了!只是隔得有点远,看不清眉眼。”

“我是问带兵的事,带的哪支兵?带了多少?有没有火炮?这些都查清了?”

“哪里能打探那么多!不过有人看到了新二师的旗号。”

“这下麻烦了……”刚才那镇定的声音颇有些消沉:“他们打闯王、东虏都凶悍得很,咱们手里连棒槌都配不齐,怎么跟他们打?”

“要不咱们去告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插了进来:“我听说李闯和献贼的人马只要肯归降的都没杀。何况咱们现在还没造反呢。”

“告状?皇帝就算英明,他身边的那些狗官呢?能让你见到皇帝?那些狗官家里哪个不是养着成百上千的奴仆?官官相护,谁会给咱们主持公道?”之前那焦躁的声音越焦躁了。

“你这么说是有道理,但告状不行,造反也不行,咱们就在这洞子里躲一辈子?”那怯弱声音渐渐有了底气,又道:“现在外面找我们的人可不少,被逮住可就没命了。”

“那些狗腿!迟早剥了他们的皮,吃了他们的肉!”那人恨恨啐道。

“反不反?”之前那镇定的人突然放声喝道:“弟兄们,反不反!”

山洞将他的声音扩大了无数倍,一遍遍地追问着:“反不反!反不反!不反!反!”

“反是死,不反死得更惨!大哥,咱就反了吧!”

“大哥,反不得。一旦反了就没回头路了!咱们还是先去告状吧!那些杀才不遵朝廷法度,本就不得好死啊!”

“大哥!”

洞里突然死寂一片。

被众人视作大哥的男子想扫视周围的弟兄,眼前却是一片黑暗,只有朦胧的人影。他心里却亮堂得很,这里一共三十六人,都是大户人家的奴仆。平日里被打被骂,子子孙孙也都只能成为贱民,不能科举,任人打骂,做牛做马。

“反了!”男子长身站起一声怒号,底下却静寂无声,就连刚才让嚷得最凶那人都被吓住了。

“皇帝家又定了北京,打出关去了,若是现在再不反。难道千年万年做这奴仆!天下还有轮主的时候,我等竟然要为奴为仆与天地同休么!”男子振臂一呼:“反他娘的!弟兄们,咱们索了身契,从此再不为奴!”

“反了!反了!再不为奴!”

……

腊月,徐梁车驾到了中都凤阳,在凤阳总督袁继咸及当地官员的陪同下祭拜了皇陵。这里安葬的是太祖父母仁祖淳皇帝、皇后,与太祖兄嫂一家。

最早下葬的时候家里只剩下太祖与其二哥两人,太祖不过十来岁。没有能力置办棺椁,只能给考妣穿了旧衣、裹了破被。挖个三尺浅坑草草埋葬。后来太祖领兵一方,这才重修了山陵。后夺取天下,再修中都,最后营造出如今的规模。

徐梁在整个皇陵里走了一圈,仔细审视陵园修复情况。袁继咸与当地臣僚在左,邵一峰、徐敬业在右。如同雁阵。

袁继咸到任之后已经修过一次皇陵,这次听说皇帝要来,又抓紧时间查了两遍,已经没有让徐梁可以指摘的地方了。

徐梁绕了一圈之后,回到了神道南端的碑亭之中。再次站在《大明皇陵之碑》前,重又读了一遍太祖高皇帝亲自撰写的碑文。

从文辞来看,这时候的太祖已经读了一些书,通体用骈文写作,用词直白,不加文饰,毫不避讳自己家族当年的贫困窘迫。

“太祖高皇帝留下的文字不多,这篇算是最好的了。”徐梁伸手抚摸碑沿,读道:“‘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这话不在正文,却是申明了一个道理:实事求是。国家糜烂之初,无不是粉饰而起。越是粉饰,问题越大。好比一人生了疥癣,不求医治,反倒涂脂抹粉讳疾忌医,最后苦的只是自己。”

“陛下所言甚是。若是天下牧守之官都能

‘不讳过,不自矜’,有甚难事不能解决?”袁继咸接应道。

两人正说着话,柳如是却接到了一份急报。她打开扫了一眼,知道兹事体大,连忙送到徐梁面前。

徐梁接过传报,面无表情读完一遍,递给了袁继咸。

袁继咸看了之后却是面色惨白,毫无血色,苦涩道:“陛下,这……是否回北京部议?”

“送京中知道,议就免了。我既然在这里,就地解决吧。”徐梁并不觉得是甚么大事,只是心有不悦:“这事我看着多半是‘官逼民反’!这黟县知县就是个只会‘粉饰’的小人,就连事体闹得如此之大,遮掩不得了,还在粉饰!”

俗话说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很是切中大众心理。因为李自成、张献忠闹得太厉害,又有东虏内犯,攻城略地,劫掠百姓……让人以为天下就是闯逆、献贼、东虏三桩大事。

其实却是不然。

从崇祯十年之后,南方也是多灾多难。江西、湖广、广东、浙江、南直、福建,哪省没有乱民从贼?只是因为声势不大,也就数千上万人的规模,与闯、献、虏动辄数十万众相比不值一提,竟然被人无视了。

此番黟县生的奴变,只是在“三贼”败落之后掀起了又一番大动作,这才能够直达天听,传到徐梁面前。

黟县知县在这封通报中只强调了这些“逆仆”如何凌辱其主,掠夺其财,索要奴契,对于奴变的成因也只说“其奴素黠”。

“田主德不我顾啊……”徐梁指着碑上文字:

“正因为是无德不顾,所以才有太祖高皇帝龙起临濠。地方官吏庸蠹无能,主家不知好德,这是要逼得大明改朝换代?徐敬业,派人去黟县……”

梁子墦此刻并未随驾,而是在后面督察《宗族法(草案)》落实情况。拿到皇帝差遣之后,星夜赶路,前往凤阳与新二师派遣部队汇合。他在路上还在想,这果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若是留在京师,如此一个立功的大好机会就没了。

作为一个久在江湖的老油条,梁子墦对于自己弭平奴变没有丝毫担忧。他早就听说过徽州那地方民风彪悍,百姓不读书,多是经商致富。致富之后自然要蓄养奴婢仆僮。而这些人实则是一夜暴富,没有诗礼之家的底蕴在,蓄养奴仆就如沐猴而冠,丝毫不将这些奴仆当人看待。

若真说起蓄奴之风盛行,江南、浙江才是位。一者功勋之家多,二者官宦之家多,三者富豪之家多……为何那边没有奴变,偏偏徽州奴变?这岂不正是说明徽商不会做人么!

梁子墦心中这么想着,却并不恨那些徽商凌虐奴婢,只是为自己得了这么个出头的机会而高兴。

他却不知道,早在崇祯七年,桐城就爆过奴变,打的是“代皇执法”旗号,后来被地方官府剿平。

十多年光鹰过去,当年奴变的幸存者犹在壮年,尚未老去,听闻黟县又起奴变,感叹自己这奴籍不得撤销,而天下同苦之人何止百十万!

正所谓一呼百应,他们再次号召故旧,联络乡党,裂裳为旗,断梢为刃,群起前往主家索要身契,不给者便当众打杀。有奴仆不愿离主家而去的,众奴也将之杀死,分尸泄恨。

此风一起又何止桐城有变,从黟县往东,扰得南直、浙江受苦之奴纷纷起事;往西,则有湖北、江西一众大家奴仆响应。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