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鸭 > 逆天换明 > 第五百零六章 自立——军阀的迹象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五百零六章 自立——军阀的迹象

小说:逆天换明作者:样样稀松字数:2080字更新时间 : 2022-12-21 22:54:53
最新网址:wenxueya.cc

不管是王朝,还是团体,但凡在创业初期,迎接挑战、披荆斩棘,都能精诚团结、兢兢业业。

可到了成功之后,在心理上便不由自主地懈怠下来,想轻松轻松,享受享爱。

也因为心理上的改变,兴衰也便在此转折,可却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他们还沉浸在已经天下太平,实力强大到无可匹敌的印象中。

创业难,守业更难。用古代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对于东江镇在辽东创建的基业,郭大靖认为光是「守」,是不成的。而对于继续发展壮大,他也有自己的计划。

如何能不懈怠,如何能继续兢兢业业,办法也很简单,给自己树立个敌人,或是再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

敌人肯定有,你说他是他就是。打完建虏再揍虎墩兔,安定北方之后,再转身去南方。

天下那么大,总有无数的财富在等着去攫取。天下那么大,也总有看不顺眼的家伙要收拾。

从一个筑城守成,便能看出眼界的宽广和狭窄。这就是郭大靖与他人根本上的不同,也是穿越者与古代人最大的区别。

能看到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后的世界,就总会有危机感,不想华夏再遭到屈辱和掠夺。

「军人若是蹉跎终老,是最悲哀的。」郭大靖呵呵笑着,说道:「祖帅想必也是如此认为。」

祖大寿用力点头,连声称是。

这很好,真的好啊!本以为平辽便是终点,可听这意思,军人建功立业的机会还有的是,岂不是说祖氏族人也有更多的晋升机会?

说起来,职业军人没有仗打,就相当于失业,甚至是被裁撤回家。虽然有很多人的想法是孩子老婆热炕头,但也有不喜欢平淡生活,想着驰骋沙场的。

而且,东江镇对于军人的待遇相当优厚,并不比耕种差,除了危险一些,还要比耕种更轻松。

对于光复辽东之后的从军政策,郭大靖也是要加以改革的。

普遍兵役制是个好办法,哪怕只是一年的服役期,训练过后回归民间,也相当于后备役,具备一定的军事技能。

假以时日,若遇外敌,一呼百应,几十万军队召之即来,绝对是令敌人望而生畏的存在。

哪怕是太平年间,忘战必危的警诫也要牢记于心,不敢或忘。

向北拓展,也不能光依靠军队,民间力量将得到有力的扶持和帮助。

到北方苦寒之地跑马圈地,五年或十年不收赋税,甚至委任官职,应该会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中华民族并不乏冒险精神,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无一不显示出那种拼搏进取的气概。

只是在封建社会,在迂腐保守的统治阶层的压迫下,这种冒险精神被歪曲,被鄙视,被压制。

郭大靖相信,只要官府给予支持、鼓励,勇于开拓进取的汉人必将汹涌出现,在各处边荒地带留下足迹,以及一个个励志的感人故事。

显然,对于祖大寿等人来说,他的理想过于远大。即便是西击虎墩兔,北占奴儿干都司,都是不能让他停止前进的目标。

「争取两天时间完成工事构筑,然后便把大部人手投入到春耕军屯。」李维鸾相当有信心地做出保证,笑着说道:「倒是要辛苦左协和前协的弟兄了。」

左协和前协奉命前出,在海州卫和鞍山驿之间,选择有利的地形地势,修筑防御工事。

他们的任务比较重,要提防建虏的袭攻。尽管可能性不大,但也要耗费相当的兵力警戒防备。

李维鸾所部和飞骑营大部,则要投入到军屯耕种的紧张忙碌中。又是二十来万亩的

田地,数量不少。但数万人马齐动手,却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何况,有很多耕牛和马匹可供使用,误不了耕种的节气。

「海州二十多万亩的军屯,辽东有三十多万亩,要是老天照顾,军队的吃饭问题便能基本解决了。」

郭大靖松了口气,缓缓说道:「即便有歉收的可能,也影响有限,无法改变既定的平辽计划。」

从江南和海外购粮的数量再度增加,几乎把辽东大捷的赏功银花掉一半。朝廷拔调的那点粮食,都不会运回辽东,留在天津安置灾民。

在粮草上,大决战的准备已经完成。现在,兵工厂也在全力生产制造,武器弹药将是另一决定性的因素。

从目前的进度,以及发动大决战的时间来看,应该是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建虏的败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东江镇能够自给自足,令人钦佩。」祖大寿颇为感慨,也暗自凛然。

朝廷想用钱粮来控制东江镇,显然已经不太可能。平定辽东之后,这十数万虎狼之师,放眼大明,又有谁能够抵挡?

嘿嘿!朝廷视辽镇为军阀,为叛军,与东江镇联手打压逼迫。现在遂了他们的心愿,却没料到会出现更强大可怕的军阀吧?

祖大寿不无恶意地揣测,对朝廷的怨恨,让他有些期待看到朝廷那悔不当初的嘴脸。

可他不会想到,东江镇的自立是早在数年前便开始的。不管是海外购粮,还是从外采购硝磺、精铁,东江镇也并没有完全依靠朝廷。

况且,东江镇的发展壮大,直到具备平辽灭虏的实力,并全力施为地践行这一目标。

祖大寿当然不知道,如果按照历史上的轨迹发展,辽西军头固然保住了些许自己的利益,但也成为千夫所指的汉女干。比如,他的大外甥吴三桂。

正因为如此,他有些不太理解东江军,或者是郭大靖急于平辽灭虏的心理。

养寇自重不好吗,压制着建虏向朝廷要钱要粮不香吗?

还有大规模地招揽移民,投入有多大,祖大寿能够算个大概,却看不到更加长远的利益。

或许,毛文龙和郭大靖的所图,比自己所能想到的还要更大。

祖大寿心中又生出了几分庆幸,没有继续固执,挡东江镇的路,看来是十分正确英明的的选择。

而跟着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团体,前途也是远大且光明的。

不管当初有多么的怨忿,现在已经绑在了东江军的战车上,只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与祖大寿感受差不多的,还有被海船转运而来的辽镇官兵和家眷。

随着春耕时间窗口的收窄,水师已经全部出动,终于抢在春耕前,将数万人口运至辽南和辽东。

在辽南,海城河以南的半个海州,再加上盖州的一部分田地房屋,基本上都安置了辽镇人口。

在辽东,凤城和镇以南的东沟地区,也就是后世的东港,则是辽镇人口的另一个聚居地区。

这是对于普通官兵的安置,中高级将领则暂时在金复盖三州分配的住宅,生活条件要更好。

东江镇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尽量让辽镇普通官兵能够安家安心。

房屋是去年秋后就建好的,比普通移民的要很多;田地也是成块成片的,耕种起来很方便。

甚至于,很多田地都是军屯后的熟地,也都分配给了辽镇官兵。

每个村屯安置五六十户,军队还安排了伍长,带着手下士兵负责村屯暂时的管理,以及闲时的军事训练。

甄别挑选是必要的,一些老弱病残便按照退役处理,享受着东江镇制定的优惠政策。对他们来说,

可谓是幸福满满的好事。

合格的普通官兵则在一个月的安家假休完后,便要集结起来,分赴东江军的各支部队,展开集训,编入正规军。

「这个纸票子就能当钱花?」很多辽镇官兵拿到已经延发两个月的饷银后,都不约而同地产生疑问,即便他们已经在途中接受了简单的普及教育。

怀有同样疑问的就包括陈兴山,尽管家中已经有了派发的粮食和食盐,以及萝卜和白菜。

「村上有供销站,能不能花用,去试试不就行了?」老母亲也被陈兴山弄得心里不太托底,赶忙嘱咐着,「多买些粮食和盐,有这两样儿,就饿不着。」

陈兴山满口答应着,急忙出屋,与二弟差点撞在一起。

「哥,你着急忙慌地干啥去?」二弟把锄头倚在门边,疑惑地问道:「要买鸡羊吗?村上好象还没到呢!」

陈兴山答道:「去那个供销站,把那个,那个辽钞花了。」

二弟眨巴着眼睛,不解地问道:「家里粮食也够吃,着急花掉买什么?不是都盘算好了,要买鸡买羊来养吗?」

「这个辽钞——」陈兴山挠着头,说道:「娘和我都觉得不托底?」

二弟摇了摇头,说道:「有什么不托底的?你不是说,人家东江镇的官兵都拿着花用吗?又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是不能花用,人家不早就闹起来了?」

老母亲耳根软,听二儿子这么说,又犹豫起来。本来这些钱是要留着给家里添置别的东西的,难道都换成粮食和盐?

陈兴山也迟疑,磁愣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二弟打水洗脸,说道:「要是实在不托底,那就再买点粮食,也别全花了。等到鸡羊到了的时候,就少买两只吧!」

「老二说得有道理。」老母亲露出笑容,对小儿子的偏爱溢于言表,说道:「兴山啊,就听你弟的话。」

陈兴山答应一声,拿起个袋子出了家门。

村上的房屋院落都是差不多的样式,正房、东西厢房,半围着院子,院子则是用木头围起,正对着村中的主街。

正房和西厢比较好,能住人;东厢房则简陋许多,可以当牲口棚和杂物间。

房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头和土坯,增强了抗震性,保温性能也比较好。这是当时最流行也最普遍的建筑方式,百姓倒也没什么可挑的。

「兴山,干啥去呀?」院中突然传来了声音,招呼着陈兴山。

陈兴山停下脚步,走过去,隔着院墙笑着应道:「去供销站,买点粮食。」

「家里粮食不够吃?」吴庆疑惑地眨巴着眼睛。

陈兴山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但对最好的朋友也不好隐瞒,便说了原因。

吴庆笑了起来,说道:「我劝你呀,还是把辽钞攒着,买鸡买羊不算什么,买头耕牛才是大事。」

「你就这么托底?」陈兴山问道:「攒在手里,不会变成废纸吧?」

吴庆撇了撇嘴,说道:「你呀,就是想得太多,成天担心这个,忧心那个的。全东江镇的军民都在用辽钞,就你害怕砸在手里。」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就算是要废除,也不可能这么快。半年一载肯定没问题,我觉得还是攒着,买些更合用的家当最好。」

陈兴山有些恍然,没错,刚发到手就作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说了,东江镇今年就要平辽,还指望着官兵奋战,哪会干这缺德的事儿?

「今晚家里来呀,咱们喝两杯。」吴庆呵呵笑着,说道:「我在供销站买了瓶酒,还有发的咸鱼,又弄了点花生。」

陈兴山笑着婉言谢绝,心里也敞亮了,和吴庆

挥手告别,依然去往供销站。

粮食是不用买了,买几尺棉布,给老娘和兄弟做身衣服。眼看天气越来越暖,还穿着棉衣呢!

供销站已经招了卖货的,是村中某个辽镇士兵的家眷,五十多岁的男子,听说以前做过小买卖。

顺利地扯了棉布,陈兴山犹豫再三,还是买了一瓶酒。一是馋得慌,二来能用这酒给老娘搓搓老寒腿。

三十亩田地呢,靠着自己的饷粮挺到秋天,打下的粮食也足够一家人吃了,真的没必要用钱买粮食。

陈兴山这回算是想明白了,挟着棉布,拎着酒瓶,兴冲冲地回返家中。

回到家中,饭菜已经做好,简单却香甜。边吃饭,陈兴山边向老娘和兄弟解释了一遍,道理简单,一家人也就放下心来。

要知道,辽镇官兵的饷粮并不是足额发放,将近一半都被扣掉,给将领们养家丁。

当然,即便是不养家丁,朝廷拔调的饷粮经过层层克扣,到了士兵手中,也要「漂没」很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