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鸭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五七七章 拖后腿的官僚体系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五七七章 拖后腿的官僚体系

小说:回到清朝做盐商作者:独孤赏月字数:2664字更新时间 : 2022-12-02 18:20:41
最新网址:wenxueya.cc

东华的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主要还是大哥董书同要操心的事儿。

太平洋太宽,东华太远,董书恒对那里是鞭长莫及。

董书恒甚至都不知道现在东华已经正式建国的消息。

但是他当初制定南美计划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有这么一天。或者说建立东华,本就是董书恒的计划。这里可是大华夏圈的东南角。

所以针对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都做出了预案,后来这些预案陆续送到了董书同和蔡启明等人的手中。

复兴三年二月份的时候终于有商船回来了,送回了三个月前东华的情况,那时候东华军还在南部作战。

不过从战报中,董书恒觉得东华军应该可以获胜。

历史上,两万太平军的残兵还有华工组成的军队,在南美都能够算是一支强军。

更何况东华军可是继承了复兴军的衣钵。

那些华人民兵都是接受过复兴军的基础训练之后才送到南美。

中高层的军官更是全部出自复兴军军校的培养。

如果这样还不能大败秘鲁政府军的话,董书恒只能怪自己看走眼了。

既然遇见到了那里的情况,他就要做好准备。

移民与钱是东华新立之后最需要的两样。

钱的话,董书恒已经找到了买单的人。现在复兴军民间的资金非常充裕。

这两年大家都尝到到了购买国债的甜头。董书恒准备专发一笔国债然后借给东华。

有东华的矿产作为抵押,这笔债务非常安全。当然前提是东华得坚持下去。

移民当面,目前复兴军正在推进河道治理工程,要迁移大量的沿河百姓。

还有那个水电站预留地工程,也要迁移大量的人口。

这些人总要有好的安置,要不然董书恒自己心里都会觉得对不起他们。

东华虽然遥远,但是那里的土地适宜耕种,环境气候宜人,矿产资源丰富,其实是个好去处。

光是秘鲁的地界养活个几千万人口非常简单。

况且以后东华的地盘会越来越大的。

所以那里的移民接收容量非常大。

只是现在复兴军移民工作,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

社会稳定了,人心思安,海外移民越来越困难,大家都不想跑到那么远的地方。

说到水电预留地迁移工程,董书恒最近没少收到底下的报告。

各地反映的问题都非常多。甚至有的地方闹出了人命。

都是祖坟的事情给闹的。

要做整体迁移,老百姓迁出之后能够分到更多更好的土地,大家勉强能够接受。

但是大家祖坟都在当地。

很多的地方宗族势力还很强,有些家族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一些家族甚至传了上千年之久。

这样的家族,你去让他们迁移,他们那里会愿意。

只要迁出去了,原本的宗族体系就要受到破坏。

董书恒也不想他们整体迁移。他本来就是要用这件事情削弱一些宗族势力。

家国天下,有时候家国是一体的,共荣共损。

但是有时候家和国又会走上矛盾对抗的道路。

这就要看持家之人的选择了,大部分人会将家放在国的前面。

一旦两者之间产生了利益上的根本冲突。家族势力可能就是国的掘墓人。

复兴军的水电预留地工程,空出来的地是为了未来修建水电站作为堰塞湖蓄水区。

既然确定了以后要全面发展水电,那么不如乘早准备。

省的到时候,花费重金去移民安置。

现在很多地方都被几年前的动乱给毁坏,现在就迁移安置是最划算的时候。而且现在复兴军手中也需要大量的移民。

毕竟有那么多的新地盘要占领。

谁都不想自己的祖坟被淹在水底。按照大部分人的认识,这是要影响到子孙后代的气运的。

这种事情,董书恒还真没有办法让底下的官员用科学的办法给老百姓们解释。

很多时候迷信和风俗习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这个问题还涉及到宗教。董书恒将宗教协会的负责人都给找来协商办法。

统一之后,董书恒将国内的几个主要的宗教成立了协会,纳入到复兴军的管理之中。

商量到最后,众人商量除了一个可笑的办法,那就是由各个宗教派人成立迁坟小组。

既然迷信,那就从迷信的角度去劝说他们。

你要是信佛,我就派和尚给你解释,帮你免费做法事。

你若是信道,那就派道士。

当然官府是要给那些和尚道士一些补贴的,但是肯定是比老百姓自己请要便宜多了。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复兴军的官僚队伍的一些问题。

内阁将移民动员的时间定在十月初五,到了行省下的文件截止时间就变成了九月三十,到了府里就变成了九月二十五,最后到了具体负责本地迁移工作的乡镇官员手中就变成了九月二十。

为什么要层层提前,因为官员都想要政绩,都不愿意因为这个事情完成的拖延影响自己今后的发展。

复兴军多级提升的官僚体系。增加了官僚之间的竞争。

要想提升一方面要混资历,另一方面要靠政绩。

政绩怎么来,首先一点就是看上面交代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完成的及不及时?

所以复兴军的官员对执行力的要求很高。

但是复兴军扩张的太快,很多官员回炉培养的时间很短,就得赶紧走上工作岗位。官员队伍来源还主要是那些举人秀才、幕僚、吏员。

这些人中确实有很多人的执行力很强。

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大局观,让他们办事情可以,但是主政一方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不知道变通。

复兴军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很高。官府的各项事务基本上都有细则可查,大部分官员都是照章办事儿。

但是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大部分需要官府处理的事情都由很多复杂多变的要素组成。

比如迁坟这事情本身就很复杂,各个地方对这种事情的风俗习惯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每个地方都完全按照条例来做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董书恒最近就对江西赣州府的一件事情大为光火。这件事情到退后连内阁都站出来道歉。

新官上任的副相左季高还专门去了一趟江西处理后续事宜。

江西的水系发达,赣州更是地处赣江的源头,境内有多条支流水系极为适合建造水电站。

而且此地多山少地,百姓贫困,一直饱受匪患之苦。匪患总是和贫困相伴而生。而这种因为自然环境造成的贫困又是最难根除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百姓异地安置。

江西行省也早就准备将山中百姓迁出。因为复兴军一支重视移民工作,能够成功说服百姓迁移也是地方官府的政绩,地方官府对迁民这件事情还是非常重视的。

上犹江位于赣州西南部,此处群山环抱,地质条件稳定,就是一处建水电的好地方。

水利部的勘察队已经到这里实地勘察过,确认了建造水坝的位置。

划定了一个需要迁移百姓的范围。

蒲家村的人大都姓蒲,他们世代居住在上犹江畔,是当地的一个大族。

这次整个蒲家村全部都要迁移出去。

官府只是说会加倍补偿他们土地。但是并不知道会迁到什么地方去。

因为只要参加了移民,官府会负责他们迁移期间的吃住。

但是所有的人都要服从统一的调配。

为了照顾那些地主,富农,原本是地主,土地较多的,迁移之后补偿的土地也较多。

无地、或者少地的百姓则会按照标准配给土地,当然这个数量也不少。

所以移民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绝对有利的。但是对地主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因为地主虽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但是他们手下没人了。

他们剥削的是人,而不是土地。

蒲氏的家主蒲鼎山是蒲家村最大的地主,在上级委派村长之前,整个蒲家村都是他说了算。

镇上委派了村长之后,背地里也是他说了算。

他自然是不想迁徙的,迁走了以后,他去使唤谁去。蒲鼎山是个有文化的地主,他知道那些迁到东北的大地主都要以及雇佣人手种地,那里根本就没有佃农。因为大家都有土地。

所以他打死也不想搬走。他想发动族人来集体抵制迁移。

不过要做到这点,他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说服族人支持他。

于是他就抓住了祖坟这个事情不放。

另外,这次并不是沿江的村落都要迁移。因为官府的迁移计划是根据今后堰塞湖的范围来确定的。

蒲鼎山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可以利用起来,为什么大家都是沿江而居,有的村子要迁移,有的就不要迁移?

这些山村之间本就有矛盾,这个事情在族人中传开之后,大家自然愤愤不平。

蒲鼎山找到了镇上的官员,镇上只告诉他们这是水利勘察的人划定的区域。

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让蒲氏族人信服。

他们又找到了县里,县里给出了今后水库蓄水后的地图。

整个蒲家村都将被淹没。

好了,这就又勾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蒲鼎山终于引出了一个新的矛盾点出来——蒲氏的祖坟将被淹没。

正是这件事情让蒲氏族人都团结到了蒲鼎山的身后。因为蒲鼎山告诉族人,迁移祖坟,今后蒲氏后人都会收到先祖责罚。

所以即使官府当即表示愿意对蒲氏迁坟进行补偿。蒲氏族人仍然不同迁移,他们就是不给便宜祖坟。

官府这里也很着急,毕竟上级给的时间是一个月之内就要开始对移民进行分流。

于是县里将做蒲氏工作的事情压给了镇上。

镇上的主官连蒲家村都进不了。蒲鼎山让人守着村口,不让任何人进,对外声称要保卫蒲氏祖坟,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受害者,博取周边百姓的同情。

他这是看准了官府不敢将他怎么样?

镇上无奈只能启动强制迁移的程序。

最后终究闹成了械斗,村民和镇上组织的民兵都有损伤。甚至连县里的守备营最后都出动了。

这件事情往重了说可以算是一场民变。最后闹出的动静不小。

要是在以往,这样的事情不算什么。满清治下,各地的叛乱多如牛毛。

但是现在已经是复兴三年了,早已经是九州安定的局面。

哪怕是一场小的民变都足以上到报纸的头条。

董书恒通过这件事情也意识到了地方宗族势力的顽固。

蒲氏完全将上面委派的村长给架空。村中的民兵也被蒲氏掌控。

当然了,这件事情也不完全是蒲氏的问题,地方官府见到谈不成就动用强制手段也不对。

办事的方式简单粗暴。

他们要是耐下心来也不是找不到突破口。

蒲氏有几个子弟在外地任职,这就是突破口,完全可以找这几个人去谈。

或者先是做好分化瓦解,从那些贫穷的族人做起工作。

村中的大多数人还是那些无地的农民。在宗族的道德绑架和对土地的渴望之间,他们是左右摇摆的。

这个时候只要能够做好他们的工作,揭穿蒲鼎山用来道德绑架那套说辞的真实面目,还是能够将这些人给争取过来的。

没有了普通族人的支持,蒲鼎山就失去了爪牙,成不了气候。

这件事情给董书恒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复兴军对地方宗族的削弱并不彻底。

现在随着地方上的稳定,这些宗族势力有重新崛起的势头。

另外,目前复兴军建立的官僚体系以旧文人为主。

这些人的骨子里面还是权力本位。

他们的认识深处还是那种代天牧民的一套。

所以他们在工作中会对权力过于依赖,甚至是滥用权力。

董书恒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会越加的严重。

这样一个思想和制度脱节的官僚体系,很可能会将他开创的大好局面给葬送掉。

董书恒不是没有想过在地方上推行评议会制度,用以监督地方官府,同时作为连接官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

但是,他又担心评议会成为地方宗族势力间接掌控的地方官府的手段。

现在复兴军的异地任职以及官员的垂直委任制度,能够将地方上的事权给集中到官府的手中,以此来压制住地方宗族势力。

满清时期,地方宗族通过县衙的胥吏掌控地方的权力,使得宗族权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虽然是没有汉唐时的门阀强悍,但是这些宗族势力覆盖面广,几乎控制了整个国家的基础。

他们最大的危害就是掌控了社会资源,造成了社会的固化,让贫苦的农家子弟没有了出头之日。

一个社会最怕的就是阶层固化。这就像是一个人的血管被阻塞了一样,如果不及时的疏通,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疾病。

不能用地方的宗族势力,那么用什么让官府和地方建立沟通呢?

这个问题让董书恒很困扰。

他带着这个问题去问魏源。

魏源反问道:“你光是担心宗族势力,只是你有没有想过普通的百姓为什么不直接跟官府沟通呢?”

董书恒这才发现自己是钻牛角尖了。

长期以来,老百姓不愿意主动跟官府打交道。

是因为历朝历代,官府都是高高在上的。

他们是皇帝派下来管理百姓的。从来有哪个官府说自己是来为百姓服务的。

对于官府做的事情,普通百姓大都是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除非涉及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对他们影响极大的那种,他们才会站出来。

他们依赖地方士绅,地方士绅也一直都是以百姓的代言人自居。

仿佛,他们所说的话就是百姓的心声。普通百姓也习惯了这样的状况。因为他们都是依附于这些士绅生活。

百姓们并不是没有情绪,只是他们更多的时候的选择隐忍。

这是一群非常善于隐忍的族群。

不过他们爆发的也非常厉害。从来没有那个民族历史上爆发过那么多的农民起义。

而且还是规模巨大的那种。

“书恒,不要着急,等到用我们的教科书教育的这一代人起来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成为普通百姓中的一员,不过他们却不需要找别人代言,他们都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那个时候也不用在担心宗族的操控,因为大家都学会了自己思考。我们设置了那么多的课程,不就是教会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吗?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国家才会充满活力。”

果然,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的魏源,还是从教育的角度给他阐述了这个问题。

“老师,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都走进工作岗位了,不知道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董书恒说道。

淮海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

其中有很多都是进了官府任职。

随着书院的学生进入官府越来越多。

董书恒希望他们能够为复兴军的官僚系统带来一些改变。

他一直在关注着这个方面,也让专人在帮他调查。

这些书院出来的学生并不一定比那些原本秀才举人的能力更强。

但是他们却更有思想。

他们在书院的时候接触的东西都非常的广泛。

魏源本身就是学贯中外的大家。他深知学的越广,眼界越开阔,思想也更加开放。

这样的人才能够脱离狭隘,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思想。

PS:再次五千加的大章送上,求月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