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章 西域设置问题
“七尺之躯,当埋中国之土地!西域故地,白衣青冢尽忠烈……我等愿入西域,不劳辛苦,不辞万里……但日月旗所在之地,应有我华夏官员铿锵之声……”
一片《西域为王土,为臣解君忧》的奏折,传遍朝堂,如果只是简单的表达也就罢了,可周忱等人毕竟年轻气盛,在末尾加了一些惹人的话:
“各位好手写华章,我去西域一杆枪,衮衮诸公不愿往,十万军士戍边岗……”
直接开骂满朝文武,这种事也就国子监的人敢干得出来,就连都察院的御史也没这么生猛。
周忱、黄本固等人根本不介意,得罪你们又如何,现在我们都要去西域了,八千多里之外,你还能跑过来咬我们不成?
告黑状?
呵,前提是你先去西域,待在京师就想告西域的黑状,是不是太假了,情况你都不了解,怎么写黑材料。
至于隐忍不发,十年之后再说,那是十年之后的事,到时候朝廷换了多少人了,记仇的在不在都很难说,即使在,那也没关系,回来之后都是有大功劳的,西域都对付了,还怕对付不了你?
朱允炆看着一个个官员,他们有人惭愧,但不少人都是愤怒,可愤怒什么,被正常人骂了不应该先想想为啥挨骂吗?
一群群只顾着自己的官位,享受,根本就不愿意为朝廷出苦力的家伙,有什么资格在这里站着?
朱允炆拿出了一份名单:“有人官员说,他们年纪太大,走不了远路,朕仔细想想也是,朝廷不能总用人,没有半点体恤,朕昨晚很是体恤地批了他们的致仕文书……”
“致仕文书?”
几个年纪大点的瞪大眼,这玩意是哪里冒出来的,自己可没写过啊,是谁代笔的?
哦,看这字迹,好像是皇上代笔啊。
那,这……
“还有一些官员身体不好,总是生病,朕寻思着给他们放一年假,好好将养身体,至于这半年期间,具体事宜由副手负责吧。谁说扣俸禄?朕是那样的人吗?他们身体都不好了,怎么能扣俸禄,就回去休息,俸禄照发。”
被点了名的官员苦着脸,朱允炆看似没有惩罚,反而是宽慰。可问题是,人走茶凉啊。
在朝廷办事,必须有根基,稳定,这边混了几年好不容易从员外郎爬到郎中了,你告诉我现在回去休息,我还要不要给侍郎、给尚书给下手,要不要混脸熟,要不要得到提拔了?
给人接手一年班,人家员外郎干得出色了,自己回来说不得还是个员外郎。俸禄不重要,官途啊,很可能就因为这一年彻底没了晋升的希望……
朱允炆雷厉风行地处理了一批官员,对确实不便去西域、有困难去西域的官员并没有处置。国子监监生的加入,让朱允炆拥有了更好的选择,那就是:
你们去不去,不去的话,朕去国子监喊一嗓子。
别小看这一嗓子,一旦喊惯了,朝廷中诸多官员都将会受到冲击,原因很简单,官员的数量虽然不是定数,但基本上是在一个区间内稳定的,有人加入了,自然就需要有人出去。加入的人是国子监,那出去的人是……
最棘手的人选问题解决了。
朱允炆选择的西域第一任布政使是一直以来都十分被重要的山西巡抚茹瑺,选择他去西域,实在是因为没有谁比他再合适不过了。
西域面积太大,用一个布政使来管理民生,必须是朝廷重臣,不从内阁出人,也必须从尚书、侍郎中出。
茹瑺的优势一如他成为山西巡抚时的优势一样,加上他现在不需要继续留在山西办事了,也不需要返回京师,直接去西域上任也好。
对于茹瑺,朱允炆多少有些愧疚,这就是自己的一个救火大队长啊。可没办法,有本事的还年轻,主政一方尚欠缺经验。
至于兵部侍郎刘儁,等他回来,让他再去西域吧,充当茹瑺的副手。
布政使司的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朱允炆传唤解缙、杨士奇、郁新、梅殷、铁铉、杨溥等人,商议西域都指挥史司的设置问题。
都指挥史司,就都司,控制西域的军事机构。
朱允炆很清楚,西域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于当地百姓能不能归心。
考虑到现在西域的人种成分比较复杂,即有当地回回人,也有来自中亚的商人,还有一部分蒙古人,还有一些不知道是哪里冒出来又扎根在西域的人。加上那里的人信仰安拉的比较多,时不时会冒出来几个人充当安拉的化身,拿一本破书忽悠一批人闹事,朝廷若只一味苛求民心归顺,就太过理想化了。
必须有军队驻扎,必须设置都司,设置卫所,这是大明真正控制西域,也是确保西域不乱的关键。
与布政使司选拔人员的难题不同,朱允炆考虑西域都司时,最难的反而不是人选,而是设置多少卫所,总兵力多少。
铁铉分析过朱棣的西域卫所文书,第一眼就给否决了,包括解缙、郁新在内,都不同意朱棣的方略。
朱棣的主张是,以委鲁母为都司治所,以哈密、孛罗城、亦力把里城为三个军事重镇,在整个西域范围内,共设卫十个,所二十六个。
杨士奇看着皱眉的朱允炆,帮着朱棣说话:“一个山东设置八卫五所,而西域又大山东十倍多,设卫十个,所二十六个,算不得多。”
郁新摇头:“西域地广,但西域同样人稀。何况朝廷养一个山东兵需要多少耗费,养一个西域兵又要多少耗费?这笔账必须算清楚了。燕王所提方略,可是涉及到八万五千多人。杨阁,你认为朝廷目前还有力量供养八万军队持续驻留西域吗?”
杨士奇没有中郁新的圈套,而是跳了出去:“朝廷是没有力量供养八万西域军队,可正如霍邻他们所言,西域有西域的山,有西域的水,有土地,足够进行军屯,只需要朝廷多给他们一点帮助,说不得过几年就成了粮仓,无需朝廷运输粮食。”
郁新盯着杨士奇,悠悠问了句:“不需要朝廷运输粮食,这是朝廷希望看到的事吗?”
杨士奇瞳孔一凝,脸色微变。
到此时,杨士奇才明白过来,西域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粮仓,或许真的能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但问题是,朱允炆怎么看,他能容忍这种事发生吗?
要知道,西域不同于任何边关之地,比如辽东粮食自给自足,军士吃饱喝足了,也闹腾不到哪里去,即便是折腾,后面也有无数卫所收拾他们,可如果西域粮食自给自足了,那朝廷用什么去控制西域,拿什么去约束西域?
万一有人控制了西域的军队,直接拉起人造了反,形成了势力割据,大明又该怎么办?
打?
运输粮食太难了,打一次就得喘个几年。
不打?
那可是大明的西域!
强撑着打个三次,哪怕是每次都打赢了,国库的家底是不是也彻底掏空了……
距离太过遥远,远离朝廷核心,如果什么都不需要朝廷了,那他们会不会想:都不需要你了,我还要你干嘛……
粮食,应该作为一项战略物资,作为一个控制西域安危的工具。
而一旦决定这样做,就意味着朝廷必须每年都耗费大量的人力去走上几千里的路,期间还要穿过数百里的沙漠运输粮食。
为了政治目的,为了绝对安全,不让西域拥有足够自给自足的粮食,农业,是符合大明王朝根本利益的,至于运输途中死去的百姓死活,似乎是可以不计较的。
杨士奇看向朱允炆,只见朱允炆正盯着西域的沙盘,命人将朱棣提出的卫所布置呈现出来,仔细思考着,对解缙、杨士奇等人说:“粮食的问题西域必须自己解决,朕不可能一直征调民力,如此运输下去,百姓疲惫不堪,民怨四起,到时又要出多少白莲教徒?”
“皇上!”
郁新连忙喊道。
朱允炆摆了摆手:“放心吧,西域卫所军士将和旧港军士一样,都采取轮戍的方式,不带家眷。考虑到西域路途遥远,轮戍困难,五年一换。”
“如此的话,倒也无忧。”
郁新释然。
军士可都不是光棍,大部分都有老婆孩子,卫所制不就是一家人跟着。如果采取轮戍方式保护西域,很难出现武将野心滋生,引起军队反攻中原的问题。
他们的家人在内地,就相当于人质。有多少人会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野心,将自己的妻儿送死?调查下造反与参加造反的,大部分都会先安顿好家人。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边缘,有些凝重地说:“虽说轮戍可以解决潜在的隐患,但留多少兵力在西域依旧是个难题。眼下朝廷已没有多少力量再次支援西域,若真留八万多军士,恐怕很难支撑两年。”
军屯需要时间,庄稼需要时间,西域恢复人气也需要时间,两年,朝廷未必能支持两年啊……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