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十一月的风(上)
东北作为大清帝国的龙兴之地,向来是不许外人窥视的。住在汉地十八省的百姓们,甚至不允许移民到那里去屯垦。直到晚清时期政权衰微,人们才终于有了下那里讨生活的机会。由于这样的愿望郁积已久,所以很快就形成了一批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而这次浪潮在当时被称为闯关东。
闯关东这个名字就知道21世纪还为很多人所提起,尤其对于山东人来说。他们的许多亲戚都还散落在东北地区。那次移民浪潮已经成为山东人不可磨灭的印记。
同样的东北因为山东人的到来而出现了飞速的发展,首先就是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在闯关东这一现象出现之前,东北的人口也就1,000万左右,但是当山东人大量涌入之后,人口迅速膨胀到3,000万。各种各样的农牧业活动,也因为人口的到来而兴盛起来,在当时缺乏科学技术的年代里,人口是生产力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共和国长子这一地位的奠定,除了矿产等先天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山东人的到来。
而如今勤劳朴素的山东人还被挡在山海关以外,他们只能在老家当土匪,因为山东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孔氏家族所控制,在打倒孔家店之前,这里的人们似乎看不到明天的新闻。
但是早在2000多年前,东北亚地区就存在着旺盛的海上贸易线路。那个时候齐桓公或许才刚刚想起争霸的念头,那个时候管仲还不知道在哪里鬼混,那个时候孔老夫子可能还在忙着啃骨头长个头。而现在呢,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中华文明对南方的不断开发海上贸易的重点也转移到了南方。山东半岛资源仍然承担着东北亚重要交通支点的作用,但实际上能从中分论道的好处,已经根本不足以支撑山东的内在发展。
海宁亏是东北地区的另外一个支点,正是山东不过现在的他对山东还没有多好的策略,因为乾隆皇帝恐怕不会轻易允许他渗透到山东内部去。
但海宁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因为东北地区的天然条件实在是太好了,他是华夏文明抵御俄国的前沿阵地,它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黑土地,之一海宁对乌克兰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垂涎三尺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所有人也都知道他是没有道理放弃东北平原的。
虽然他不需要像49年以后的大建设一样,承担着从无到有的艰巨使命,但海宁也不准备放弃这块矿产资源丰富的土地。而且这里也可以被培养成商品粮的重要基地,掌握这样一块基地对于稳固北方的粮价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东北地区对于进一步前置半岛、倭国和外兴安岭地区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对于掌握对蒙古草原的控制能力,也拥有着极其重要的潜力。而对于进一步窥伺中原,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基础意义。
总之,对于海宁来说,这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只不过想要弄到手里的话,困难程度恐怕会高出不少。
相对于遥遥无期的未来计划来说,海宁在11月份也面临着许多不同程度的事务所带来的挑战。
1756年11月,七年战争初期的英国接连失利。国王乔治二世不得不任命皮特为国务大臣兼下院领袖,全面主持外交和军事。他采用侧重海外殖民地的战术主旨,指挥英国海军主动出击,并在不久的将来顺利的取得了全面胜利,使英国最终在加拿大、印度取代了法国的统治,为英国争取海上霸权作出了重要贡献。1766年,皮特出任首相,并被英王封为查塔姆伯爵。这是对他所有贡献的最大褒奖。不过,皮特晚年极力反对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税收政策,支持北美“无代表不纳税”的权利。
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将会成为海宁策反北美移民们的最大障碍。因为那些移民们如果不是受到国王和议会压迫的话,是不会主动反抗她们宗主国的,虽然海宁的环球集团已经在北美内部取得了相当的影响力,但至今为止,他们仍然不敢轻易的撇开中祖国这个主要的旗帜,因此民兵组织虽然被组织起来了,但因为不能轻易的和当地居民政府对抗,所以仍然是打着英国国王的旗号进行组织的,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不能不参与与法国的战争。这当然也导致海宁对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承诺迟迟得不到兑现,不过路易十五的寿命还有很长,让他等个二十年是没有问题的。
老皮特的正是上台其实也对环球集团的海上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今的大英帝国正在逐步放弃欧洲本土的利益,那样以来正在陆地上谋求依仗的,环球集团也会在海上遭遇到巨大挑战,这是法国在七年战争当中遭受惨败的重要原因。而如今的环球集团是否拥有了超过法国,的能力目前来看还值得商榷。因此是否要与英国人在海上直接交锋,现在还在高层的激烈讨论之中。
不过因为他们已经与西班牙签订了合作协议,因此环球集团完全可以将这个崭新的盟友拉下马来,不过英国人恐怕也不会缺少帮忙的人,因为河南人与环球集团的关系是在相当抓高如今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借助俄国与英国达成的那个海上不战协议,恐怕仍然可以让英国方面心存幻想。考虑到如今强大的环球集团,也仍然不愿意招惹这个麻烦,想来英国也不会轻易招惹环球集团这个麻烦,所以双方在短时间内的海上关系应该还是和幕的指示,这种脆弱的和幕能够维持多久,实在是一件让人揪心的事情。因为如果实在需要考虑战争因素的话,那么想来所有人都希望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何时发动战争。
海宁并非全然没有腓特烈二世和希特勒的觉悟,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也可以拿出德意志骑士的精神来与敌人血战一场,至少轰轰烈烈的泰晤士河登陆作战,他是可以打出来的。但那样的话,英国人肯定会进行肆无忌惮的反扑他们站到荷兰人那一边并帮他们进行鼓吹,以拉拢欧洲甚至世界各国的支持也并非不可能。
总之一句话,局势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剑把弩张的氛围甚至也从欧洲延伸到了亚洲地区,根据最新的情报,伊朗的各国住户也已经收到了荷兰人的邀请,这帮荷兰使者是从斯里兰卡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此前他们已经收到来自本土的消息,虽然在时间上远远落后于环球集团的通讯速度,但伊朗诸侯们是熟知海宁的他们或许可以给荷兰人以高明的指点,然后坐观成败。这一点细微的操作只需要匿名进行就可以达到效果,而匿名操作对于盛产刺客的阿萨辛教派的继承者们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荷兰人肯定能够从波斯高原生活的部分的有用情报。如今唯一还有些不太确定的因素,是荷兰人能否能说动波斯诸侯们直接参与到这场争锋当中来。考虑到那些诸侯们的谨慎性格,他们极有可能会拒绝荷兰人的请求。但因为他们脑子抽风的概率并不能完全排除,因此海宁还得抽调兵力,对于这群人加以防御。
而这显然会影响到他在东南亚的战略部署。甚至他们还可以影响到海宁在中亚地区的部署,更加糟糕的是中亚地区的防务向来要比南亚地区还要薄弱。尤其是在伊犁河谷那边又闹出乱子,需要海宁在中亚地区的各种力量为他们提供兵力和粮食补给的时候。
1756年11月,趁着清军大部队撤离,伊犁空虚,阿睦尔撒纳昔日亲信、新封辉特汗巴雅尔等人降而复叛,分兵抢掠,在游牧区杀伤人众,劫夺牲畜,并声言欲进扰巴里坤等处。
为镇压叛乱,驻防伊犁的定边右副将军兆惠授命宁夏将军和起,派他率吐鲁番回兵进攻巴雅尔。不料吐鲁番头人莽噶里克以及一些准部宰桑却勾结巴雅尔,通过设计将清军驼马远调、刺探信息等方式突然动手,将和起围困起来。和起冒着箭雨,徒步与敌人奋力厮杀,直至重伤阵亡。
乾隆让兆惠领兵驻于伊犁,本意并非用于进剿叛军,所以清军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配备给他们的马匹武器也不太多。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唯恐有失,遂密令兆惠率部撤往巴里坤,同时调拨包括索伦兵在内的四千五百名八旗精锐,前往巴里坤待命应援。
和起被害后,准噶尔全境又陷于平叛战争前的纷乱之中,叛军攻击清军不说,其各部之间亦因争夺牲畜粮食而自相残杀。新封的和硕特汗沙克都尔曼济在不堪忍受其他部落劫掠的情况下,率部众向内地迁移,依居于巴里坤附近,此后因为缺粮,他屡次派人探听巴里坤情形,想请清军大营接济粮食。
有一种说法,驻巴里坤大臣雅尔哈善与负责供应军粮的陕甘总督黄廷桂不和,黄廷桂暗地里限制粮食供应,使前线士兵处于饥饿之中,只能采摘野外的青杏叶以食。雅尔哈善连自身粮食都满足不了,当然也无法接济沙克都尔曼济,但又生怕对方因得不到粮食而发生变乱,故而起了杀机。
从史料上看,乾隆将黄廷桂与萧何相提并论,黄廷桂对督运西北粮草极为卖力,最后更因此积劳成疾,咯血而死。黄廷桂即便在重病昏迷期间所说的梦话还是如何安排马驮粮运,前来看望他的文武官吏均为之泣下,由此分析,即便他与雅尔哈善有个人矛盾,也断不至于因私废公,在军粮供应这一性命攸关的大事上做手脚,而且对西北军务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乾隆又怎么会对此毫无察觉?
其实乾隆正在巴里坤储粮,军粮不可能短缺,更不可能让士兵去摘野菜叶吃,而乾隆既有过让准噶尔到巴里坤自运粮食的念头,也自然不会将主动内附的准噶尔拒之门外。真实的原因,恐怕还是自巴雅尔叛乱后,从京城到前线,几乎已无人再敢相信准噶尔人归降的诚意了:巴雅尔、沙克都尔曼济都位列曾被认为比较可靠的新封四汗——准噶尔部落由4个部落组成,乾隆皇帝通过新任命是不可函的方式,试图将他们分化治理,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恐怕不容易取得成功——巴雅尔反叛了,沙克都尔曼济为什么就不会步其后尘?或许请求接济粮食只是一个借口,找机会攻占巴里坤才是其真实目的!
怀揣着这样的怀疑,再加上乾隆皇帝早就已经强调,对于反复无常的各部,各军应该“总以严刑剿杀为要”,为了能够响应皇帝的这一号召,在感觉得到危险的时候,当地的武将肯定果断选择了强硬措施,至少原本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就是这样。
作出这一决定的雅尔哈善系文官出身,后世的有些学者利用这一点为他开脱,称其因为胆子很小,加之又处于如此敏感纷乱的时期,哪里敢为沙克都尔曼济的内附诚意打包票。因此他下达命令让手下一位禆将奉命率兵五百人,以迷路借宿为名,进驻沙克都尔曼济营垒。沙克都尔曼济对清军没有防备,还屠羊招待,到了后半夜,大雪纷飞,清军以茄为号,发起突袭,将沙克都尔曼济及其部众四千余人全部屠戮。
相传在清军冲进沙克都尔曼济的毡帐中时,沙克都尔曼济被惊醒,但已无法抵抗。他的妻子不忍心丈夫死于乱刃之下,便赤着身子抱着他,想加以保护,夫妻二人“如两白蛇宛转穹庐中”,结果双双惨死。
雅尔哈善滥杀降人,却以沙克都尔曼济意图叛乱,被其镇压上报朝廷邀功,乾隆信以为真,晋封他为一等伯。天道好还,在原本历史上的几年后,雅尔哈善因糜饷失机论斩,乾隆这才知道沙克都尔曼济并未反叛,是被误杀的,为此很是悔恨,认为是自己用人不当所酿成的惨剧。
乾隆皇帝其实并不一定是真的就被蒙蔽了,他肯定多多少少的能够猜到了前线发生的事情,只是远在北京的他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罢了。
但是在这一时空当中情况稍微出现了一些不同由于环球集团的部分,资源担心乱,杀无辜的事情会进一步扰乱吐鲁番及其附近的情况,进而牵扯到环球资源在中亚的更多部署,因此他们设法阻止了雅尔哈善的阴谋,并在乾隆皇帝面前进行了揭穿,这个时候早年间向乾隆皇帝介绍过的可视电话系统就起到重要的作用。
乾隆皇帝在得到情报之后,立刻借助环球集团的力量将雅尔哈善抓捕回京。不过雅尔哈善派出去的那位裨将已经得手,所以环球集团也并未能够完全的阻止这场阴谋,但因为对雅尔哈善的处置已经足够明确,所以对于安定人心来说,应该也是足以起到一些作用的。其实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的存在,环球集团还没有全力营救那位刚刚获封的和硕特汗。说到底,环球集团对那四个部落也没有多少好感,但是这样残酷的话语在对方已经死亡的情况之下是不方便讲出去的,所以这件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
绕开这个让人不齿的恶劣事件,海宁还收到了一些音乐圈子里发来的最新消息,他与彼得以及拉祖莫夫斯基的乐队已经好久无法进行演出了,因此他原本对这些事情已经不再关心,但这件事情稍微有些例外。
1756年11月,在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加卢皮的奏鸣曲发行八个月之后,沃尔什出版公司印制了阿恩的《演习曲八首》。
其中第2首的曲子与加卢皮的作品十分相像。因此不免引人质疑说,这是阿恩正在模仿加卢皮吗?
然而1750年的时空还是音乐的荒漠,能够沁人心脾的乐曲实在太少了,所以即便有人抄袭,何况更多的人认为他是在模仿,1750这个年代的人也不会皱起眉头。
海宁也没有皱起眉头,当然那主要是因为他对这些事情已经感到麻木不仁了,相对来说应属北美殖民地的活跃分子劳顿勋爵的某些抱怨,对他来说似乎才更符合这个紧张时代的腔调。
劳顿勋爵于1756年11月22日从纽约尖锐地写道:“事实是,这儿的总督是个无用的人,他们的前任为取得薪俸,出卖了英王的全部特权。在你有一笔独立于殖民地的专款来付给总督和确立新的政府形式之前,你就无法对付殖民地,……如果你把此事一直推迟到和平来临,你就没有一支力量在这儿实行任何一项英国议会的法令。”
而议会的法令当中,显然有一条甚至有很多条的内容,是让他这位勋爵大人组织一支足以驱赶法国人的军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