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鸭 > 兴汉室 > 第三十八章丨柏梁台上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三十八章丨柏梁台上

小说:兴汉室作者:武陵年少时字数:1478字更新时间 : 2022-06-19 11:48:27
最新网址:wenxueya.cc

“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宫室之修,由此日丽。”————————【史记·平准书】

连忙赶来的太尉马日磾上前说道:“陛下乃明君之相,今日决议亲理政务,批阅奏疏,诏书既下,臣等无不奉命,只望陛下励精图治,选贤任能,那么重现武帝的盛景也为时不远。”

士孙瑞也紧跟着说道:“《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国家之志始终如一,如此才不负天下黔首。”

皇帝好好品味了一番两人的话,目光带着一丝深意,他笑道:“两位说的极是,但光是靠我一人还不行,还得要诸卿勠力同心,尽职辅佐,才能助我光复祖业。”

“臣等遵旨。”两人躬身说道。

侍中和黄门侍郎向来是皇帝的亲信近臣,服侍在皇帝左右,轻易不能远离。但皇帝此时有话要说,特意将他们远远的支开,于是偌大一个柏梁台西侧,只剩下皇帝、士孙瑞和马日磾这孤零零几个人。

看到身边就连穆顺都走得远远的,皇帝这才开口说道:“赵温在廷尉狱门前受阻一事想必你也知道了,如今这朝局实在纷杂,王允有大功于社稷,我狠不下心来去苛责他。久闻马公的盛名,不知可有何教我?”

太尉马日磾乃关西大儒,朝中关西士人的领袖人物,王允刺董,与关西士人的合作是他一力促成。谁知道王允事后封赏明显偏心,而且刚愎自用,不听善言,让马日磾大失所望。

在蔡邕一事上,马日磾为其四处奔走,除了存着保全当年兰台好友以外,还有试图借蔡邕一事,树立自己在朝中的威名。

最近他的作为大有成效,就连颍川豪族出身的荀攸都接受了太尉府的征辟,为其出谋划策,比如这次力劝马日磾积极向皇帝靠拢以解救蔡邕,就是荀攸的手笔。

在得知皇帝在尚书台诏旨夺权,又使赵温持节移送蔡邕后,马日磾就知道自己该向皇帝表示什么了。皇帝成全他救助好友、保全文脉的名声,他自然要代表关西豪族认可皇帝的权力,这是双方不需直言就明白的默契。

马日磾斟酌道:“司徒性情刚正嫉恶,初惧董卓权势,故肯折节屈身,缓缓图之。董卓伏诛后,其在私下常谓天下大定,只待关东奉表称臣而已,故而每每待人都无悦色,秉正持重,不愿权宜委婉,是以朝臣多有微词。蔡邕入狱,朝野士民皆以为罪不至死,臣亦面见司徒陈说利弊,奈何司徒心意已决,难以转圜。”

见皇帝面露沉思,马日磾继续说道:“司徒有功于社稷不假,但越是如此就越要爱惜名声,这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陛下试想,蔡邕若是无故判死,朝廷既失一大儒,司徒又损其名望,实为不智。陛下既亲临政务,决断万方,岂能坐看司徒陷于不义之地?还请陛下睿鉴,蔡邕一案,宜慎之又慎。”

马日磾很巧妙的将皇帝出手干预蔡邕案,说成是皇帝不忍心见王允一错再错,特意匡正。话里话外都占尽了理,皇帝心理焉能不喜,他顺着话头,轻轻一叹:“时事多艰,朝中这才安定多久?我实在不愿再起波折,可今天若是没有你为我解惑,我恐怕还想不到蔡邕一案会牵扯出这么多事来!”

“陛下重整北军,裁汰无能,提拔良才,正是英主所为。今日又昭告群臣,亲临政务,待过几天,侍中侍郎传扬出去,天下臣民将皆知陛下为中兴之主。届时忠臣烈士为国效命,汉室中兴可图,这些都是陛下如今建立的人望所致。”士孙瑞从旁插话道。

“治水之功,岂能独归夏禹?当与尔等同心协力,才能克定天下,复兴祖业。”皇帝好言宽慰了几句,眼神随意的掠过侍候在远处的侍郎们,复又说道:“那按你们以为,蔡邕案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马日磾答话道:“蔡邕曾在狱中上书,言称自己确实有罪,恳请陛下改判其黥首刖足之刑,饶他一命,让他以戴罪之身修撰史书。”

轻判是题中应有之意,但修史却要另行商榷。

皇帝突然不说话了,几人就这么屏息静气的站在那里,远处的侍中和黄门侍郎也同样在偷偷张望着这边,不知道天子独自和马日磾等人在谈论着什么。黄门侍郎丁冲对身边的钟繇使了个眼色,钟繇却摆了摆手,看向了与侍中杨琦站在一起那一伙人,表示不愿在此时讨论。

于是整个柏梁台上,空旷安静的只有远处池上吹来的风声。

“马公。”皇帝回头说道:“你可知道以王司徒的脾性,这件事若以势压之,他可能会宁折不弯。另外,修史意义重大,影响后世,有司马迁的先例在前,我必须要慎之再三。”

马日磾心里一颤,言之于此,他已经知道皇帝的底线。心里稍有失望,脸色却是如常道:“是故,臣以为当将蔡邕一案付诸朝廷公论,以理服人。若是朝臣皆以为蔡邕罪不当死,王司徒又岂会一意孤行?”

“朝臣都是这么以为的?”皇帝问道。

马日磾不知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士孙瑞见机得快,立即答道:“蔡邕才学出众,又确是不该致死,不仅是臣等这么以为,就连王司徒身边也有为蔡邕鸣不平者。”

皇帝像是来了兴趣,问道:“这么说王司徒身边那些关东人,也不满其对蔡邕太过苛刻?”

“正是。”

夕阳渐已落山头,柏梁台上的风也逐渐变的寒冷了,马日磾与士孙瑞皆已告退,穆顺也几次想开口劝皇帝起驾回去,可一看到天子那思虑的神情又不敢打扰。

正在穆顺犹疑不定的时候,皇帝终于开口了,他长长的叹了气,感慨道:“朝局纷扰,直到今日,我才看清祸乱之由啊。”

皇帝这话像是自言自语,更没有指名道姓的说给谁听,穆顺缩着脖子,不敢贸然回答。

谁都不是真心实意的想营救蔡邕,马日磾看似公正无私,其实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打着营救蔡邕的旗号,四处串联同情蔡邕的朝臣,营造舆论,让皇帝不能坐视不理。

最狠毒的就是,马日磾提出让蔡邕修史,就连司马迁在编史的时候都会美化李广,又何况出了这档子事的蔡邕?让蔡邕修史,虽然不会明着黑王允,但难保不会给马日磾在史书上写好话。

那赵温更是如此,假借皇帝给的节与诏书,在狱门前至而不进,故意与廷尉宣璠造成对峙的局面,把事情闹得人尽皆知。这一步步走下来,那里是在逼迫王允就范,其实都是在看准了王允宁折不弯的脾性,让他骑虎难下,最终酿成大错。

无论蔡邕能不能逃脱死罪,王允自诛董之后建立的声望大跌,几乎是无可挽回的事实。到那个时候,他还够资格担起‘录尚书事、总朝政’的权责吗?

王允要是在朝中一蹶不振,倒下了,借助营救大儒蔡邕所形成的名望,马日磾可以迅速将王允取而代之,赵谦的地位也将水涨船高。

可这么一来,要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皇帝不想在解决牛辅、董越等手掌数万精锐的董卓部下之前先让自家乱成一团,而且他也难以预料马日磾和赵谦的品性会不会抱成一团,架空自己,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一一打磨的。

皇帝虽然自一开始就存了保全蔡邕以获取朝臣拥戴的心思,但如今看马日磾与赵温等人的表现,他知道自己还是不能把王允一棍子打死。

良久,皇帝说了一句让穆顺惊叹的话:“是非难定,忠奸难判。董卓进雒阳的时候未必就想着扰乱朝纲,可能还真存了伊尹、霍光的心,只是在后来因人因事,才步步走错。如此看来,王允、马日磾也都未必……”

皇帝的声音渐渐的被风声遮盖,穆顺一时也没有听清他说的什么。只知道眼前这个天子突然没了谈性,随即吩咐人去传唤远处的侍中、黄门侍郎以及奉车都尉,打算起驾回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皇帝特意让王斌随驾骖乘,但皇帝一句话也没有说,只坐在那里闭着眼睛,像是累了,又像是在独自沉思。

在抵达宣室,皇帝准备走上台阶,让侍中们散职离去的时候,他才开口当着众人的面对王斌说了一句没头没脑的话:“现在我总算是知道了,为什么这车子行在未央宫道的时候,都是如此的颠簸不平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