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是非功过
是日,陈亮果然在“半山园”住了下来,至于是否秉烛夜谈就不得而知了。
虽是初次见面,冯过几个对王棣观感甚佳,此子出身名门,单就顶着王安石的名头便可在江宁府横趟,但其却是低调优雅谦逊有加。
都说“官二代”坑爹,大抵只是一小撮害群之马罢了,真正有作为的上位者对子女后辈的管教却是极严厉的。也唯有如此方能代代相传,长盛不衰,譬如王氏家族。
临川王氏先世衰徽无闻,至王观之、王用之兄弟,始起家为吏,再到王用之子孙辈开始兴盛,王用之娶妻谢氏,封永安县君,生有五子,其中长子王益和五子王孟最像父亲。
王孟官楚州司理参军,其子沆,官荆南府建宁县令。
王益,祥符八年进士,历任建安主薄、临江军判,知新淦、新繁县,天圣时以殿中丞知韶州,终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卒赠工部郎中,后以子贵追封楚国公,赠太师中书令。王益中进士和做官,标志着临川王氏已经崛起。
临川王氏传到王益的儿子辈时,家族臻于极盛。王益娶妻徐氏、吴氏,生有七子: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
其中王安仁有文才学问,尝以五经教授弟子于江淮间,其门下成器者甚众,后以进士下科补宜州司户,终官于监江宁盐院,著有文集十五卷。
王安国,熙宁初以材引召试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后历任崇文院校书、秘阁校理、著作郎、大理寺丞,屡以新法力谏,后为吕惠卿所诬陷,卒年四十七岁。
王安礼,嘉祐六年进士,历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知润州、湖州,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后升知制诰,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拜中大夫,时任礼部尚书。王安礼为人刚直宽谅,多次以直谏闻名。当年苏轼下狱,情势危急,无人敢救,独王安礼从容上谏英宗,使苏轼得以减轻处罚。
在王益七子中,最优秀的当属王安石。王安石之后,临川王氏也随变法失败而日益衰落。
王安石娶妻吴氏,封越国夫人,生二子:
长子王雱,为人聪敏过人,有才学,未及冠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天章阁侍制。王安石变法,王雱实导之。但其人慓悍阴刻,无所顾忌,为政尚严酷,年三十三岁去世,特赠左谏议大夫。
次子王旁,初以父官荫江宁府粮料院勾当,累官奉议郎秘书省正字,现辞官回临川定居。
王安石家族,从他爷爷辈到他儿子辈,四代人六十九年间,登进士者八人。即叔祖王贯之、父亲王益、长兄王安仁、四弟王安礼、五弟王安国、六弟王安上、长子王雱以及他自己。
到了王棣这一辈,似乎没落了下来,唯有王旉(字元济)荫官,余者皆未入仕。
冯过倒是知道,在那个时空,靖康之难过后,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
靖康元年,又被追夺王爵,毁去配享的画像,降王安石从祀于庙廷。
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今日之祸患,人徒知蔡京之罪,而不知天下之患,生于安石。”
除了宋高宗外,理学家们对抨击王安石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原来王安石在世时,就与理学大家程颐、程颢兄弟针锋相对。
到了南宋,理学兴起,这些所谓的“理学名臣”自然要攻击王安石。比如说朱熹,就批评王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奸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罗大经也认为,“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北宋灭亡怪王安石,南宋偏安东南也怪王安石,在官方舆论的主导下,王安石的地位越来越低。宋理宗因尊崇理学,被后世称为“理学皇帝”,他于1241年下诏,将周敦颐、二程、朱熹从祀孔庙,同时将王安石的排位从孔庙中扔出来。宋理宗还指责道:“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神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
这种看法一直到清朝时期,有人甚至将王安石与王莽、贾似道并列,说他们“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直到近代,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才认识到王安石并不是“乱国奸臣”,而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但,如若没了“靖康耻”,就没有之后的各种对这位改革先锋、变法达人的抹黑了吧?
你看,王棣不就改变人生轨迹了么?
不管怎么看,“事功学说”在这个时空还是有相当市场的,辛弃疾、陈亮便是本派大佬。
事实上,本朝首辅蔡京算得是王安石的拥趸,悲催的是,这也恰是“事功学派”最大的悲哀。
王安石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正是“用人不当”。
纵观整个变法派中,除王安石本人操守尚无非议外,他最看重的支持者与助手,如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德行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
吕惠卿在得志后,大肆地扶植亲信、排斥异己、搜刮百姓,搞得天怒人怨。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虽与胞兄政见不同,但也看不惯吕惠卿的奸诈阴险,忍不住当面狠狠羞辱了他一顿。此时吕惠卿已位高权重,今非昔比,岂能受这口鸟气?他恼羞成怒,将王安国贬谪出京。他又非常忌讳王安石会被再次起用,甚至千方百计想办法堵塞老领导的进步之路。于是私下里安排人伪造了王安石的书信,里面有“不要让皇上知道”这样的句子,还故意让宋神宗看到写封信。
蔡京是不折不扣的新党,曾经深受王安石的信赖。同时,蔡京和王安石还可以攀上亲戚,蔡京的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而蔡京在当上宰相后,对王安石进行了追封,封其为舒王。有了这一系列的关系,王安石和蔡京就被牢牢地绑在一起。但事实是,蔡京虽然是新党,但他却是一个投机分子。王安石当政时,新党里头最激进的人里头有他;王安石倒台后,废除新法措施最积极,被司马光表扬的也是他;而蔡京之所以要追封王安石,一是因为他弟弟这层关系,二是崇宁帝任用的人主要还是以新党为主,旧党在英宗一朝基本上被压制得毫无还手之力,蔡京为了取得新党的支持,所以才对新党的党魁王安石进行加封。在蔡京眼里,什么新党旧党,新法旧法,都是虚的,只有自己的权力,才是实实在在的。
冯过很想建议王棣与蔡京划清界限,但似乎不太容易,小姑父是蔡卞哪,即便阵营不同,同胞兄弟这个事实是抹不去的。
说来也妙,蔡京兄弟俩都身居要位,却是各处政见完全不同的敌对阵营。蔡卞曾反对蔡京重用宦官童贯为陕西制置使。在其他政事上,蔡卞的主张也多与蔡京不同,因此受到蔡京的诋毁。
当然,王安礼与王安石政见不一,也曾上书反对变法,直言变法的危害。
咳,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嘛,相煎何太急呢?
不管怎样,王棣去了汴京,就凭他的亲友群,想泯然众人也难。
与之相比,冯过可就差远了,恩师资哲、忘年交辛弃疾或者再加上座师李格非,与蔡京兄弟及王安礼相比,怎么看都差了不止一星半点。呃,或许还有会试的房师与座师,杨廷和嘛,会厚积薄发。但会试可还没放榜呢,所谓的“座师”尚作不得数。
但外界可不这么看,这从今科会试排名榜赔率就可看出,冯过可是高居第三的。嗯,第一是福建延平黄裳,第二是浙江永康陈亮,看来,冯七郎是与“探花”耗上了。
黄裳呀,冯过略略有些激动。
为何只是“略略”,那是因为金大侠的小说依托历史写的很真实,让人难辨真假。
那本小说中如是说:
徽宗皇帝于政和年间,遍搜普天下道家之书,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称为《万寿道藏》。而委派刻书之人,便叫做黄裳。
黄裳刻书时已然67岁,因害怕这部大道藏刻错了字,皇帝发觉之后不免要治其死罪,所以就逐字逐句、极为细心地校读。不料想这么读得几年下来,抛去资料收集,黄裳校对共花四年,每周需校对约二十七万字,他居然便精通天下道学,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他无师自通,修习内功外功,竟成为一位武功高手,并著写了天下学武之人视为至宝的经书——《九阴真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练了《九阴真经》,便是郭靖那么个木讷愚钝之人也成了一代宗师。
冯过摸着刚长出的胡茬胡思乱想:嗯,找个机会结识一番,就此圆了武侠梦也是有可能的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