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鸭 > 在野君王 > 第十四章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十四章

小说:在野君王作者:道援天下字数:1599字更新时间 : 2022-12-21 07:10:57
最新网址:wenxueya.cc

过了几天,季桓子就去世了,季康子继位。丧事办完之后,他想召回孔子。大夫公之鱼拦阻说:“孔子可不是一般的人,他的贤名传遍天下。当初,我们的国君鲁定公曾经任用过他,却没能有始有终,最后被诸侯耻笑。如今您再任用他,如果还不能善终,最后还是被诸侯耻笑。”

“那么说,像孔子这样贤名远播的人,我们就不敢用了?”季康子问。

“有时候是这样啊!”公之鱼回答。

“这样的人才不用,岂不可惜?”季康子心有不甘地说。

“你可以召他的弟子来任用。”

“召谁比较好呢?”

“召冉求。”

于是,季康子派人去召冉求。

这一天,孔子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讨论学问,有鲁国来的使者召冉求去鲁国任职。冉求就告别老师和师兄弟们,准备回鲁国。

冉求去准备了。孔子说:“这次鲁国召冉求回去,不会小用,一定会重用他”。

说完这话,孔子眼望远方,沉默良久,忽然开口说:“回归,回归,我家乡的弟子胸有大志,行事却还欠成熟;面对他们已经出色的文采,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方法给予教导!”

子贡听老师这样念叨,知道老师思念家乡想回去。在送别冉求时,就嘱咐他:“你回去要是能够得到重用,要想着把老师请回去。”

冉求说:“这个一定,你放心吧。”

冉求离开后,孔子的厄运并没有结束。有两三年的时间,他在陈国和蔡国来回。后来又从蔡国到了楚国的叶地。在叶地和叶公谈论为政之道。

这个叶公就是成语“叶公好龙”故事的主角。成语故事里叶公喜爱龙,但是见了真龙却又吓得抱头逃窜。真实的历史中,应该没有龙来拜访叶公的故事。只是为了要说明一个道理杜撰的一个故事。要说的道理就是:一个人口头上喜欢什么,未必真正喜欢。对于真理、大道、仁义,许多人在口头上都表示喜欢。但是,事实上却未必喜欢。一个宣扬喜欢天道的人,当天道真的临到他时,他可能会逃避的。

在这段时间里,吴国和楚国在交战。陈国和蔡国作为小国,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和牺牲品。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处在被动状态,常常摇摆不定,摇到哪边都会吃亏。孔子一行作为外来的百姓,当然也会被夹裹在其中。孔子的言论和政见表达出来,也会引起人的误解和敌视。

这一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楚国听说了,便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楚国。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商议说:“孔子是贤德之人,他经常指责讽刺各国的弊病。楚国作为大国,如今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到楚国获得重用,我们这些在陈、蔡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派人把孔子围困在郊外,不让他走。

孔子和弟子们走不了,粮食也断绝了,师徒陷在了困境当中。食物断绝之后,有的弟子病了,有个饿的没力气站起来。孔子一如既往地谈定,仍然给大家讲学、诵诗、唱歌、弹琴。

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如此困窘的时候吗?”

孔子说:“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困境,但是君子在困窘当中坚守节操不动摇;小人如果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困窘面前,才显出一个人真实的光景啊!”

子贡和一众弟子的脸色也都很不好看。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里不高兴。便叫来子路问到:“《诗经》上说‘既不是野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却沦落旷野,不断徘徊呢?’这说得好像我们呀,我们分明不是野牛、老虎,却连年来徘徊旷野。这难道是我们的学说不对吗?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境地呢?”

子路说:“可能是我们的德行还不够吧,所以人家还不信任我们;大概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离开。”

孔子说:“我们在道德上是应该省察自己,不断悔改。但是真的仁德达到了标准,也未必就会得到人的信任;真的有智谋,也未必就能畅行无阻。”

子路退出,子贡来见孔子。孔子对子贡说:“难道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落到如此境地呢?”

子贡说:“老师的学问太博大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容纳。老师何不降低一下要求呢?”

孔子说:“好的农夫善于耕种,却不一定有好的收成;好的学说,也不一定就必然被世人接受。我们应该研修自己的学说,不断地弥补不足,加以完善。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想要降低要求来适应世人,这志向也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之后,颜回进来拜见孔子。孔子说:“回啊,难道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如此境地呢?”

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精深,世人是因为够不到这个标准才不愿意接纳。即使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才能彰显君子的本色!一个人不悉心研修自己的学说,致使学说粗浅疏漏,那是自己的耻辱;而对于花功夫研修的学说,因为精美而不被人接受,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好的学说,使接受的人大得益处。不被接受,不是老师的损失,是那些拒绝之人的损失!”

孔子听后,欣慰地笑道:“就是这样啊,还是你颜回认识到事情的本质,不为外在的环境影响。如果你是一个财主的话,我愿意给你做管家;如果你是一位君主,我愿意给你作辅臣。”

随后,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派兵来迎接孔子,这场灾难终于免除了。

孔子带领众弟子到了楚国。这个常被中原认为偏远荒蛮的国家,终于迎来了来自北方礼仪之邦的,在礼义上最出色的一个团队。楚国人也见识到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卓尔不凡。

楚昭王想把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土地封给孔子。这个决定可不简单,七百里地可以建立一个不太小诸侯国。对楚国来说地盘有的是,它本身地处华夏南部,远离中原,再往南都是地盘,荒无人烟,有本事你就开垦是了。

楚国的壮大也和他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当然一开始,远离中原是很不利的。中原地区在文化、政治、气候等等各方面都有优势。楚国在偏远的南方,当时文化上落后,被中原轻视;政治上被边缘化;气候恶劣,许多地方不适宜人生存。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许多战争都是为争夺中原地区。这里有肥沃的土地,宜人的气候,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生活。就像今天的人愿意聚在北京、上海,不愿意到贼冷、贼热、贼干旱的偏远地区一样。

楚国的先祖一开始在周灭商的时候,因为有功被封在南方。那时的楚只有五十里的一小块地盘。就相当于远离中原沃土的一小块荒地。

这是对楚国先祖的不重视,给他块荒地打发他。楚国因为这样被边缘化,也是因祸得福,正因为远离中原,正因为地土荒凉、广阔,没人要,给了他很大的开拓空间。

经过一代代的开拓发展,到楚昭王的时候,对于刚见面的孔子,一开口就封给七百里土地(相当于楚国开国之初的十四倍之大)。而且这七百里不是荒凉无人居住的地方,是“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

楚国的先祖跟随文王、武王,搭上老命,凭这功劳,也就赚来了一个最低的爵位——子爵(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拥地五十里。

现在楚昭王一时兴起,就要给孔子有户籍登记的土地七百里,让他少奋斗不是几十年,而是好几代。

这事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让楚国的令尹(相当于中原国家的国相)子西给拦下了。

子西对楚昭王说:“大王派往各诸侯国的使者,有像子贡那样气度不凡、能言善辩的吗?”

昭王回答说:“没有。”

子西又问:“大王的辅佐大臣,有像颜回那样勤奋好学又宽厚仁慈的吗?”

昭王回答说:“没有。”

子西还问:“大王的将领,有像子路那样勇猛善战、忠诚正直的吗?”

昭王答:“没有!”

子西再问:“大王的主事官有像宰予那样善于变通、处事机敏的吗?”

昭王答:“没有。”

子西接着说:“当初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周受封时,封号为子爵,封地方圆五十里。经过世世代代的经营,现在已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了。现在孔丘论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立志恢复周文王、武王那样的大业。他手下仅仅刚才提到的这几位弟子,其才、其德都超过了任何一个大诸侯国的大臣。当年文王在丰地,武王在镐京都只有百里之地,最终他们就凭百里之地的根基称王统治天下。如果你封给孔丘七百里土地,再加上那些弟子辅佐他,统治天下对他来说还是难事吗?到那时,我们还能保住祖宗留下来的基业吗?”

昭王听完,擦了擦额角上的汗,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这之后不久,楚昭王就去世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enxueya.cc。文学鸭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enxueya.cc